close

新知識生產術  

資訊洪流總是讓人感到焦慮,勝間和代提出的解決方法是「架構力」。這是我讀本書最大的收獲。

 

為了讓資訊的累積成為個人有用的知識並增加生產力、成為「善於收集、分析和產出資訊」的人,本書是實用的指導手冊。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就是努力把看書的心得轉化為有用的資訊,發表在blog上和大家分享。往後進一步可以在email上傳播,並且用午餐約會的方式多多和他人交流。

依資訊取得、轉化、產出的架構,區分如下:

 

1. 有效資訊的取得(get info.) à input

 

關鍵在於抱持著「問題意識」。當我們在意一個主題時,就會去尋找相關的資訊,就像在google中打入關鍵字搜尋一般。而且把資訊傳播,可以更有效率地增加資訊。我認為在與他人的交談中可以加進這樣的意識,促成有意義的資訊交流。

 

2. 提升產出知識的技術(produce knowledge) à output

 

1. 學習原理與原則

2. 個案,也就是學習遵循原理原則的技巧

3. 以個案為範本,試誤找出自己的方法

然而在實際上我們比較常接觸到的是個案,於是就有必要去分析其後的原理原則,然後依此再去變化。例如不要一看就拿香跟著拜(2),先想好為什麼拜、拜的是什麼(1),也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燒紙錢比較有效(3)XD

 

3. 資訊的分析處理 à process

 

「架構力」是貫穿本書的主軸。架構是為區分異同、時機、分類、制定主軸、標籤化等等依特定目的而整理的思考框架。例如4P3C、起承轉合…。甚至勝間和代舉例他對於減肥資訊的蒐集,在取得各式資訊後整理成9個要點,然後轉化為行動,取得成果!一個生動的譬喻就是「在腦中製作收納箱」,以自己的話和想法咀嚼後再裝入箱子。試著選擇一個主題開始。

 

以上我認為可以如此歸納本書的重點(現學現賣起來了),而相關的技巧也很有可觀:

 

提高輸入的技巧

諸如使用NoteBook、心智圖、影像閱讀法、午餐與人見面…。重點在於三大資訊來源是:實際體驗、他人體驗、好書。而他人體驗的取得,又以直接見面請益為最佳,若是第三者的轉述,那就難免失真了。

 

1. 要提升實際體驗的資訊輸入,需要適切的工具和技巧。並且要注意目前的資訊是定位在資訊三階段「天空、下雨、雨傘」(事實、認知/推論、行動)的哪個部分。

 

2. 而他人體驗的資訊輸入,重點在於「如何吸引優秀人士以朋友身分定期交換資訊、彼此聯繫」了!結論就是要讓自己更有魅力!

 

3. 好書:速度優先、以和作者對話的心情去讀。勝間和代不建議針對單一一本書整理摘要,而是幾本相關作品一起整理。這點我覺得不妨試試看。只是對於好書,還是會想好好吸收整理一下呀…

 

並且,不要偏於單一觀點,要從複數觀點取得資訊。例如不同的書、不同的人。而好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睡眠是一種投資,要多運動、好好睡,以提高資訊輸入的效率。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太過勉強看書,反而不是好事呢!

資訊的輸入還須注意是否真實。美國經濟學家Tyler Cowen在(Be suspicious of stories)提到資訊常被過濾、簡化、甚至操弄,我們不應輕信。勝間和代也提出應自行驗證所輸入的資訊。

 

提高產出的技巧

輸入與產出的時間大約相同。這樣看來,我花在產出的時間太少了呢!重要技巧在於:言語表達、轉換為數字、架構化、發表。

 

1. 言語表達時要注意對方理解的程度、有邏輯的分解、說明。並先安排好交談目的、順序、期待的反應等。其實,就好像開會呢!

 

2. 架構化是揉合了簡略化與階層化的立體樣子,謹記「愈簡單愈易傳達(簡略化)」、「必要時可取得深入資訊(階層化)」、「掌握整體樣貌(架構化)」三點。例如金字塔結構與MECE,就是很好的概念。甚至可以在會話、信件中開始練習:

(1) 想傳達的整體樣貌?(年假一起出國玩)

(2) 可拆成什麼構造?(時間、行程、下訂)

(3) 簡略化的重點訊息?(初四、華航自由行、東南旅行社)

(4) 在這重點訊息中,有什麼進一步階層資訊?(航班、機位、飯店、價錢、連絡電話…)

 

3. 至於blog、甚至出書,重點在於找個主軸、以自己的話去整理,而不是只整理書中寫的東西。這…我…orz(被箭射中) 好好努力提高附加價值!

 

成果=知識x執行率x留存率 (早點睡、真的有早睡、每天都乖乖早睡@@)

知道了就要去做、然後養成習慣,提升自己。這樣才會有好的成果。那這樣一來,雖然知道得少,但確實去做,還是可以有豐碩成果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ad 的頭像
    Brad

    生活筆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