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科技報橘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美國人力銀行公司 Bright,以電腦幫求職者和職缺之間的適任程度打分數,如此一來,求職者可以看到自己適任分數最高的職缺、公司可以看到適任分數最高的潛在招募對象。
2012 年 6 月,Bright 經過 18 個月的研究,分析了 210 萬個職缺、280 萬個履歷,以及 860 萬個求職者的參與,推出 Bright Score。其中複雜的演算法考量了各種職缺與履歷樣態的分析比對,以及求職者的職場經驗、教育背景、履歷結構,甚至文法、錯字。
最後經由電腦計算得出的分數,有助於公司依分數排序,找到最適合的求職者,而不必被雪片般飄來的履歷表淹沒,甚至系統還可推薦沒來應徵的高分履歷給雇主去三顧茅蘆。
假想和 Google 眼鏡結合,大概在老闆的眼中,每個人的頭上都會出現「戰鬥力」指數?
Bright 也成立自己的實驗室:「bright-labs」,用手中的資料去做些有趣或實用的分析,以吸引眾人目光。例如 email 位址和政治立場的關係、本月工作機會成長最快的城市、某種職稱的人普遍具有的技能……等, Bright 還開放資料讓人們去自行分析感興趣的題目。這真是有趣的行銷手法,而且資料可能還比政府靠抽查而來的數字有用呢!
近年我們靠搜尋引擎幫我們找出關鍵字的最佳結果,也可以靠 Bright 的技術找員工、找工作,那未來可能可以用來找約會對象了吧?
然而用分數來做決定簡單明瞭,但有法有破;看國際信評組織被金融業當成導航明燈,結果還是發生金融風暴。不過人們還是喜歡數字化的評比,這大概是種天性,國家競爭力要排名、百大名校更要比,或許看似是理性的選擇過程,卻可能忘了自己要什麼。
而透過 Big Data 的分析,某些因素間的關聯可以被證實是有意義的,例如從前 Wal-Mart 分析結帳資料,將啤酒與紙尿布擺在一起後,賣出更多的啤酒。也許各公司年久累積的各種資料庫中,透過觀察、假設、驗證,還可以挖到更多的寶。
(資料來源:Techcrunch;圖片來源:Bright 網站)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按:昨天談到澳洲政府不允許低新聘外勞、台灣企業賺得比別人少,以及我們應該開放白領外勞來台提升企業實力,今天 jieBrad 要繼續帶大家來探討,「為什麼澳洲工作 3 天就買得起 iPad,而台灣卻要 15 天?」
  • 產業不斷外移與失業率居高,22K 和短期就業方案只是治標
美國的失業率不是很高嗎?歐巴馬才說要把製造業移回美國。想像若把鴻海製造 iPad 的工廠搬過去,那成本不知道要提高多少?我想即使是美國也難以回天。
除非像是日本的 FANUC,始終日本製造,也因技術及品質而不懼價格競爭。但我相信如果 FANUC 把產線移到中國,而且品質一樣好,那就再也回不去日本了,只可能再往成本更低的地區移動。然而只要 FANUC 在日本穩住了,他的上游供應鏈也就更有可能留在日本。
現在台灣因產業外移,常常整個供應鏈一起過去,造成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升,基本上這些產業也回不來了。
那麼,什麼東西在台灣製造卻依然可以和外國競爭呢?
價錢比不過,東西就要比人家好、品牌就要比人家強,即使做餅乾,也要像義美一樣讓人信任;長久以來,台灣製造就是個品質保證,也才穩得住。
但政府為了平息民怨,提出 22K 和短期就業方案等措施,雖然短期修飾了數字,但只是延後面對現實的時間。
關鍵應在於產業升級、建立國內外的信任與偏好。升級成功才有可能競爭得過人家、賺更多的錢,否則光靠保護措施來躲價格競爭,只能在國內孤芳自賞、以拖待變而已。
  • 政策沒抓到重點,產業只能不斷傷心
有時候錢太多並不是好事,因為會亂花。也許用錢砸出了短期效果、撐出了規模,就以為方向正確,卻欠缺了更仔細的思考與策略。
今天不是每個產業都需要政府扶植,只要有幾個重點產業往前衝,外溢的效果就可以讓大家受惠;屆時,連在門市賣 iPad 的薪水都比國外的工程師高,這才是嘉惠大眾。
但現在看十年來重點扶植的兩兆雙星,只剩台積電與 IC 設計業還行,其他竟只是傷心?
油電雙漲惹評議,真正的民怨在於薪水沒有漲、在於實質可支配所得的下降。我們要工作半個月才買得起 iPad,是因為我們在地工作機會所賺取的整體價值不如先進國家。
攤開 iPhone 的利潤結構,Apple 就拿了58.5%,台灣拿 0.5% ,甚至不如大陸的組裝廠員工拿到的 1.8%;但無論如何,兩岸都是不可思議的低。
這次 iPhone 5 能變輕又變薄,報導還說鴻海居功厥偉呢!但是 Apple 會吐個 10% 利潤和鴻海同樂一下嗎?當然不,若是同一家公司賺了錢當然會分紅給製造部門,但看看 Apple,他還要分散訂單,以免被單一廠商勒住脖子呢!
  • 台灣的品牌與競爭力
我們希望台灣出現的是像 Apple 這樣有品牌有原創性的企業,但我們卻把人力物力和青春,投注在代工廠。
代工為社會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其創造的價值被市場嚴重低估。鴻海的品質和快速大量供貨,讓 Apple 品牌不但加分而且賺到全球市場的錢,但 Apple 的使用者不會看到背後的鴻海,大部分的利潤也被 Apple 拿走,實在是委屈。
企業如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試想為什麼外國的企業不來台灣?
我們的稅低、生活費用便宜、人力素質高,但國外企業卻常常選擇落腳新加坡,甚至國內的企業還想把總部搬去大陸?
原因眾說紛云,我以為政府應更加開放外勞,把工作留在台灣,也讓企業從國內外找到所需的人才。此外,也應扶植重點產業進行升級,而升級是升台灣製造的品牌與品質、是升台灣這塊土地的信譽,讓企業有機會把生產基地留在台灣照顧藍領員工,但在全球市場仍有價格以外的競爭力。
  • 品牌為利潤之母
我想台灣需要更多有強大品牌的企業,留住更多的市場利潤,也讓其他台灣品牌雨露均沾;即使,經營品牌需要冒更多的險。
今看宏達電起起落落,但回頭看當初沒有轉型做品牌的手機代工同業,現在多已隨著 Nokia 和 Motorola 奄奄一息了。其實個人也一樣,若 Apple 是老闆,鴻海就是員工,而宏達電就是自己出來創業。
我們要像鴻海一樣領 Apple 的最低工資,或是像宏達電一樣賺了第一桶金後自創品牌呢?這就是選擇。
個人意願、秉賦、際遇不同。如今考公務員的人越來越多,是想為民服務還是想給國家養呢?錄取率大概可以做為經濟成長的關係指標,錄取率越低,經濟成長率就越低。那考不上的人怎麼辦?去巨匠電腦上課?
政府遠水難救近火,不得不說這也是個方法,而也許公司開這種職業補習班來取代試用期,不但可訓練人才,還可為形象加分!實習、工讀、開班都是此類。
我覺得個人無論如何應先找到工作,努力做到比別人更好,未來的選項才會更寬廣,想升職或創業也更有機會成功。
(圖片來源: Lennon Ying-Dah Wong,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門 3C 產品在全球幾乎是均一價,關稅在許多國家都已減免,例如售價 499 美元的 iPad。不過,各國的平均所得不同,在台灣售價 12,500 元台幣一台的 iPad 2,可能要花掉半個月的薪水,但是在澳洲,大概只要打工 3 天就有。
難道澳洲一天工作 24 小時?
  • 澳洲薪水高:政府不允許低薪聘外勞
以同樣在經銷門市賣 iPad 來說,提供相同的勞務,但拿的薪水是當地行情;換言之,同樣的工作在台灣獲得的報酬比較低。所以,到澳洲工作有誘因,但澳洲的薪資水準卻沒有因外來勞動力而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在澳洲要養活一個員工,需要負擔的食衣住行育樂等花費比較高,於是薪資也必須有一定水準。這些花費之所以高,是因為供給數量有限,而有錢又想買的人很多。
就勞動力來說,如果大量進口,那麼老闆要付的薪水就可以更低,但政府、工會不允許,而且若低到無法存錢、甚至連在當地生活費也無法負擔,那外勞也未必肯來。
  • 台灣薪資不好,因為企業賺得比其他國家少
那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台灣沒有這樣的行情呢?
這就看老闆付不付得起錢了。如果企業能賺更多錢,就有可能付更高的薪水給員工;而當員工有錢、並且很多員工都有錢,在本地消費就會帶動物價上漲,因此都會區或園區周邊的物價常比鄉下高。這就好像國際貿易的情形一般,有錢人多的地方,東西就比較貴。
台灣薪資行情不好,原因之一就在於企業賺的錢比人家少。
近來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價格競爭,當企業因當地物價、調薪而成本上升,又直接面臨國際價格競爭時,就只能降低成本或提高價值才能生存下去;當效率無法再提升時,降低成本有可能是外移、有可能是引進外勞,而提高售價多半是靠更優良的產品,這常有賴於創新突破。
  • 企業找不到人才,人才找不到機會?
台灣的中小企業規模不足,少以創新做為競爭優勢;大型企業又以製造業為主,以效率和量產見長,在國際市場上賺的常是「工本費」,更始終難以登上微笑曲線的兩端。
近年 GDP 的成長每況愈下,失業率上升,而企業說找不到人才,人才說找不到機會。也許這是一種解釋:假設把人才分成 A、B 兩類,企業對 A 的需求量很大,或 A 的供應少,以致於說找不到人才;而企業對 B 的需求少,或 B 的供應多,以致於B說找不到機會。
這時企業和人才都有兩個選擇,企業可以自己培育、或找國外人才;人才可以改變自己、或到國外工作、或自行創業。
  • 開放白領外勞,企業賺錢才有好薪情
回到源頭,只有賺錢的企業,才會有高薪的員工,但其他人呢?
現在 iPad 由鴻海在大陸製造,我們都知道 Apple 賺走了大部分的利潤,但鴻海還是有賺到錢貢獻到台灣的 GDP 數字,不過除了發給股東,鴻海又將大部分投資到海外。而且鴻海多數的員工不在台灣,這些員工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消費需求,也無法照顧到在地的提供者、進而貢獻到台灣經濟。
於是,企業外移後是變大了,但實際花在台灣、留在台灣的錢卻相對有限,只有 GDP 虛胖,反而不如在台任用外勞的公司。我們只看到外勞拿走的工作機會,卻沒看到外移而從台灣消失的工作機會及外溢效果。
例如新加坡、德國等大量開放外勞,連高階白領也在所多有,因此能把企業和消費留在當地;而高薪帶起當地的高消費水準,仍然讓許多製造商不得不外移,但留下來的,都是不怕價格競爭的產品。
這其中的創新突破,也有外籍高階白領的貢獻。
於是在我們擔心外國人來台灣搶飯碗時,可能也失去了他們能為台灣企業帶來的創新。例如對大陸而言,台商去設廠,跟著去大陸的台幹,就是他們的白領外勞,結果到今天,反而台資企業中的陸幹越來越多、陸資企業的實力越來越強,當地薪資也水漲船高。
而當企業賺錢,調漲最低工資時就不會那麼計較了。
今天台灣勞資協商最低工資、勞方想每天加個茶葉蛋的錢都不可得;其實有賺錢的公司根本不在乎,反而是競爭力不足、瀕臨淘汰邊緣的產業,卻把注意力放在這裡。
(待續……)
(圖片來源:Lennon Ying-Dah Wong,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 Google 現在的名望和過往成績,幾乎不管做什麼都讓人期待。
現在福音(或說對手的惡耗)傳到了固網和有線電視業。2012 年 7 月時,Google 在美國堪薩斯市(Kansas City)佈建光纖網路的消息一嗚驚人!方案簡述如下:
  • 便宜又大碗的網路方案
價錢是美國相似服務的三分之一,1Gbps 速度每月 70 美元(含有線電視時是120美元/月),5 Mbps 的只要分 12 期或一次付清 300 美元的接線費就可免費用7年。
  • 海量隨意的有線電視方案
HD 畫質,且包含 2TB 容量 DVR 錄影功能,能同時錄下 8 個頻道、共 500 小時的節目。
  • Google 的完整體驗
提供 Nexus 7 平板電腦當搖控器,預載的 App 可以控制電視及上網搜尋節目,也可把平板當電視帶到房間看。附贈 1TB 雲端儲存空間,在如此高的連線速度下,基本上不用再多買硬碟了,上網看影片如 Youtube 和 Netflix,大概也就忘了什麼叫 Lag。
其他城市的人也翹首盼望 Google Fiber 的到來,恨不得馬上換掉現有的供應商。
和台灣一樣,美國人也對自己的固網和有線電視業者無可奈何,抱怨收費高、速度慢、服務爛;但這沈痾已久,Google 憑什麼就做得到?或者說,Google 真的做得到嗎?
  • 1. 沉穩佈局
你知道嗎?Google 早在 2005 年就開始招募光纖網路方面的人才了。2012 年 2 月美國專利標準局 USPTO 也登記 49 件已生效、42 件申請中的光纖網路專利將移轉給 Google。
  • 2. 確保需求再投資
估計若 Google Fiber 要普及全美,需要 4,000 億美元。
Google 很聰明的採用試點的方式,選擇了法規友善、基礎建設齊全(管道已備,不用挖馬路)的堪薩斯市,省了不少錢。在堪薩斯市也進一步再分成以數百戶為單位的小區,從預先註冊人數達門檻的區域開始提供服務,這讓想用 Google Fiber 的人努力向鄰居推薦加入。如此確保需求後再投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的虛擲。
  • 3. 取得政府協助
Google 雖然沒有從前台商到大陸投資的三免五減半租稅優惠,但來自堪薩斯政府的各式協助也不少!
評選過程中就讓這項計畫紅透全美、讓各地競相提出優惠,例如最後和堪薩斯市(Kansas City, MO)的協議中,市政府將「免費」提供 Google 辦公處所和網路設施的用地與電力,但相對的,公共場所的網路也可望免費。
堪薩斯市像農業補助一般給 Google 這麼多好康,當然不是自由市場競爭的典範,但這也突顯出市場機制失靈的一面。 Google 提供的服務基本上其他廠商也可以做到,例如 1Gbps 的上網速度並非獨家,但價錢至少是 Google 的三倍,這是為什麼呢?
許多地方的網路都來到了又慢又貴的窘況,Google 的介入可望讓固網的競爭者打起精神回擊,進而嘉惠到群眾。但網路不是內容為王嗎?Google 是為了什麼?
網路速度越快,Google 的舞台就越大,也許這就是 Google Fiber 推出的原因。
要成為大範圍的固網及有線電視業者,Google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挑戰要克服,也沒人認為對手會坐以待斃,特別是許多熱門頻道還是談不下來。但,再一次,Google 努力促成數位匯流並形塑他們理想中的網路世界,從基礎建設開始改變自身所處的環境。
內容重要還是速度重要?看來 Google的答案是相輔相成。
在台灣許多人都拿到過壹電視的機上盒,結果網路太慢又拆了下來;如果黎老闆先來台灣拉光纖,那我是很樂意看壹電視的。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圖片來源:Sasha Nilov,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線上隱私公司 Abine 發現,臉書使用超過 200 個追蹤者(tracker)來追蹤使用者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
你的地點、身分、你看過什麼網頁、點過什麼連結,通通都會被記錄下來分析,甚至你是不是懷孕了,它也可以猜出來
又不是第一天玩臉書,有什麼關係嗎?
若說會影響到網路的速度呢?這可能就有更多人關心了!
  • 定義
Abine 將追蹤者定義為「發自網頁的指令,要求瀏覽器將線上活動的資訊儲存、歸納、或分享」。而追蹤者以 cookies、Javascript、1-pixel beacons 和 iframes 的方式存在。
  • 追蹤者的危害
Sarah Downey 是 Abine 的隱私分析師,他指出這些追蹤者除了侵犯隱私,還會影響網站速度,阻擋追蹤者甚至可以加快速度 25%。
此外,使用者拜訪的網站可能有由其他公司埋藏在裡面的追蹤者,經由廣告、小工具等方式,從使用者瀏覽的網頁夾帶進來。這些第三方追蹤者如間諜般,會蒐集你所在的地點、拜訪什麼網站、點擊什麼、甚至你的臉書帳號。
  • 為什麼不禁止所有的追蹤者呢?
臉書和其他網站常聲明,追蹤者可以傳遞客製化的體驗,將其禁止可能會無法使用網站上的某些功能,例如臉書就以 cookies 來記錄使用者在其他網頁按「讚」的動作;而且,並非所有 cookies 都是追蹤者。
  • 反制方法
1. 啟用瀏覽器的拒絕追蹤功能(Do Not Track ;DNT)
Chrome、Firefox 都有內建或有增益功能組件,提供拒絕追蹤的功能。而 IE 10 很有勇氣的將其預設為開啟而遭到廣告商的反彈,此舉值得讚賞。
2. 使用隱私瀏覽設定
有些網站的追蹤者仍然是 DNT 擋不掉的,使用 IE 的 InPrivate 瀏覽、Firefox 的隱私瀏覽模式、Chrome 的無痕式視窗等,如此才可以做到真正的隱藏身分,而速度是否有比較快呢?
追蹤者的運作就是不停的蒐集資料,然後傳到雲端的伺服器。這些資料的來來回回,都需要耗掉網路頻寬。
在 Chrome 安裝 DNT+ 後,瀏覽本文的資料來源 Business Insider 網頁,就擋下 8 個公司、3 個廣告商、4 個社群網站,共 15 個追蹤者,看到數字,不禁感覺網路好像比較快了。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圖片來源:o5com,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 月初,三星在德國柏林的 IFA 消費電子展上發表各式新產品,卻有印度的部落客受邀前往後,差點回不來?
Clinton Jeff 和另一位不願具名的部落客,在官方的使用者社群 Samsung Mob!lers 中,獲選參加由三星所贊助的 Samsung Mob!ler program,招待食宿前往柏林的 IFA。
當然 Clinton 等人也必須幫三星做些事。這贊助計畫分成報導者( reporters)和推廣者(promoters)兩個方案。推廣者要穿三星制服,並在展覽攤位及記者會上站台和解說產品;報導者除了寫文章,也需在拍團體照和一些場合中穿 Mob!ler 的社群 T 恤;此外,報導者由三星招待到 9 月 6 日,而推廣者只到 9 月 1 日。
Clinton 選的是報導者方案,但寄來的確認信卻是推廣者方案,於是Clinton 和三星印度公司聯絡,對方說這差別只在要幫忙一些小事、每天只多花一點點時間,於是 Clinton 就沒有細究。
後來在 IFA 展上,Clinton 等人被 Samsung Global 要求穿制服到攤位站台,他以這和當初所說不同而拒絕。於是三星印度分公司來電,威脅說如果不合作,從這通電話結束起住宿費和回程機票自理;幾分鐘後再度接到三星印度分公司電話,說取消了他們 9 月 6 日的回程機票,而如果他們願意穿上三星制服,並保證不報導這件事,那就可以給他們 9 月 1 日的回程機票。
Clinton 轉述其中的對話: 「None of this should leave Berlin. Or Reach India」,真像是電影對白呀!
後來, Nokia 知情後,出錢幫這兩個部落客訂旅館買機票才解圍。
三星事後發表聲明,對其中發生的誤解表示遺憾,並寫信向 Clinton 致歉。也許我們可以說雙方都有錯,但如此對待邀請來的客人,明顯是三星錯的比較多。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了解到什麼?
  • 應細究談好的方案和確認信兩者間的不同之處,並對此抱有警覺
和公司打交道,不能太天真。如果護照再被收走,就可以上社會新聞了。
  • 公司的即時應對就是建立防火牆
三星將災難範圍限縮在三星印度分公司與當事人的誤解,對威脅一事不予回應,有效建立防火牆,並且以透露出更多方案訊息的方式,讓大眾去發現部落客可能也有不對的地方
  • Nokia 決策迅速,雪中送炭形象加分。進退有據,看來仍有可為。

之前台灣三星贊助三太子前往倫敦奧運,網路上大家都討論台灣廠商的短視,但也從討論中看到更多三星贊助各國年輕人圓夢的犀利方案。
這次印度三星跌個跟斗,也讓我們一窺三星公關行銷的佈局。目前其公關部門有兩個部分,一個負責常規媒體,一個負責部落格社群。這裡可看到在社群方面,三星對加入者的約定;從內容看來,Clinton 在加入 Samsung Mob!lers 時,可能就已經簽約同意了。
三星在台名聲欠佳,但產品卻也受到肯定。雖然產業競爭方面讓我們對三星恨得牙癢癢、對國內廠商恨鐵不成鋼。但其優秀的地方值得學習、做不好的地方值得借鑑、對國內有幫助的公益贊助,仍是值得欣賞。
雖然心裡依然不服氣,但虛心了解其做法,才會更有超越的機會。
(資料來源:TheNextWeb;圖片來源:jemufo,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 不斷嘗試改變世界,除了自己來,他們也幫助有相同願景的創業家。
Google Venture 是由 Google 出資成立的創投,但得到 Google Venture 的投資,不代表投入 Google 的旗下。被投資者的研發成果,也不是 Google 的資產。
基本上,Google Venture 是接受 Google 委託進行財務投資的獨立公司,Google 的策略並不在他們的考量。投資對象主要為新創企業,範圍從網路應用、資料分析、軟硬體、生技保健、到綠色科技;但對於此外的對象,只要夠說服力,Google Venture 也不設限。
但 Google Venture 依然繼承了 Google 與眾不同的血統,運作方式就像個育成中心,不但出錢,還出人出力。Google Venture 裡的工作人員和被投資公司一起工作,從工程、行銷、公關、網站設計都有專才可以幫忙,甚至還協助招募人才。
如此一來,新創公司不用花錢找人,還可以和世界一流的人才一起工作,並能和其他創業者彼此交流;這簡直就是創業者的天堂!
未來五年間,Google Venture 打算投資 10 億美元到新創公司,平均每個星期會有兩個新投資案,而目前已有達 100 間新創公司和 Google Venture 展開合作。國內目前也有 appWorks 之初創投,專注於中文網路與行動應用,同樣是佛心來著出錢又出力。
有些看似愚笨的舉動,往往能收效更好,而有些看來得不到回報的事,未來卻能收之桑榆。創業的路上並不一定總要自行摸索、艱苦卓絕。當然辛苦是必然的,但有這些「超級天使」的加持,能夠減少許多冤枉路,並站在巨人的肩上有更好的發展;欣見未來這樣的模式會有更多的人仿效、投入!
(資料來源:BusinessInsider;圖片來源:caliopedreams,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 的 Chrome 瀏覽器問世迄今,已經滿四週年了!目前的市佔率,更以 33.59% 打敗微軟 IE 的 32.85% 而登上市場龍頭。
對比從前 IE 用盡方法把網景 Navigator 拉下馬時的沸沸揚揚,Chrome 的勝利顯得安靜許多。一方面是網路有太多更有話題性的新聞,二是 Chrome 的勝利在許多人眼裡,只是時間的必然。我們試著從產品及策略方面,來談談 Chrome 的成功:
  • 產品優勢,不斷改版、創新讓對手吃敗仗
Chrome 的速度和安全性被廣為稱道,靠著獨步武林的內核引擎,以及讓人耳目一新的使用者體驗,幾次比較之後,我心中的想法變成: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在用 IE?
1. 創新領先
Chrome 的出現很快引領了競爭者的跟隨,但又不好意思或無能為力照單全收,於是演進為兩者之間的「新版」而無法超越。不管是 JavaScript 的優化或使用者界面的低調貼心,Chrome 都開創先河,讓競爭者苦苦追趕。
2. 改版迅速
Chrome 已經來到第 21 版,開發中的版本來到了第 23 版,頻繁但簡單的改版反而成為競爭力的的一環。它不斷墊高競爭門檻、讓粉絲覺得「不斷進步」;這也是目前許多 App 的做法。
3. 跨平台及結合網路應用
有段時間 Chrome 還成為瀏覽器比較速度的標竿甚至被打敗,但當速度越來越只取決於網路頻寬、且各家使用介面同樣清爽易用時,Google 又把戰場拉到了網路應用的結合以及跨平台同步,而這顯然是對手難以跨越的鴻溝。
  • 策略經營,整合各式應用,突破微軟防線
有個優秀的瀏覽器程式,目的是什麼?
Google 藉著 Chrome,彷彿木馬屠城一般,將各式網路應用帶進 Windows,並試著取代許多桌面軟體;後來甚至推出 Android,在平板及手機上直接把 Windows 變不見。
1. 突破微軟防線的箭頭
Windows 在桌機、筆電的地位堅不可摧,但Google 從一個網站開始逐步壯大,現在沒有人上網而不用到 Google 的服務,除非你真的刻意避開。
為了提供最佳體驗,做為 Google 需要實際安裝到電腦中的少數幾個軟體,Chrome 就像一扇門、一個航空起降平台,讓雲端服務進到電腦,而不用請求其他瀏覽器點頭支援,甚至也不用搭理開發桌上程式必經的 Windows API;網路是 Google 的起家厝,這種基礎建設當然要自己來。
2. Web App Store
Chrome 一免費、二沒廣告、三不收 Web App 上架費,敢情是 Google 的社福基金會開發的?(等等,第三點不完全對,那是以前了)。
現在 Web App 有收「手續費」,如果開發 Web App 在 Chorme 上有賣錢或營利,Google 會收 5% 手續費。但這還是杯水車薪。目前 Apple App Store 如日中天,Google 在 Android 系統上同樣推出 App 商店,微軟有了 Windows 8 當然也不會缺席,這 Web App 好像不怎麼吸引人。
但跨平台的開發讓程式設計者不勝其擾,每個系統都要分別開發、審查、上架、更新,等於一件事就要做三次。而一統天下的契機,可能就在HTML 5 和 Web App。
只要 Chrome 可以安裝在系統裡,Web App 就可以經由 Chrome 登堂入室,而錢呢?當然是 Google 收!
3. 作業系統
Android 系統目前發展得很好,而用起來就像瀏覽器的 Chrome OS 作業系統,其處境就變得有些尷尬。但 Google 也曾是 Mozilla 瀏覽器背後最大的推手,後來還是忍不住自己推出了 Chrome。所以,歷史難保不會重演,自己打敗自己,總比被別人打敗好多了。當 Web App 越來越成熟,取代 Android 繼續跑接力賽的,極可能就是熱身多時的 Chrome OS。
綜上,Chrome 可說是 Google 的終極載具,是雲端與本地的結合、是軟體與硬體的連接。
Google 的遠見讓人驚訝與佩服,也許當初並非這麼想,也許以後也不是照這劇本走,但現在看到的舖陳和可能性,已足夠讓人心折。
(資料來源:TomShardWare;圖片來源:Google Chrome Blog)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一定聽過某某人是科技白痴這樣的說法吧,而且大眾印象總覺得這是女生的專利稱號:把電腦弄壞的女生,那壞掉的背後原因常是又好笑又可愛的故事,讀大學的時候男生幫女生修電腦,似乎也是常上演的情節……
但是,為什麼總是女生把電腦用壞呢?除了故意增加男女生相處時間而叫修的因素之外,我試著歸納出幾個原因:
  • 女生較會向人求助,男生傾向自己解決問題
男生通常比較拉不下臉來,也以有能力幫別人解決問題而自豪,於是遇到同樣的問題,女生會因為覺得麻煩而發出求救訊號,男生就會先悶著頭想辦法解決,真沒辦法時才會求援。
  • 男生對電腦比較有學習動機
女生常覺得電腦可以順利寫作業、上上網就好,但電腦對男生來說,扮演了更多的角色,例如玩電動玩具、探索成人世界等等。
同樣把電腦放在客廳,男生就會想辦法把電腦或線路搬到房間;而且,想玩遊戲就要有足夠等級的系統配備,怎麼判斷、升級,這些都需要自己想辦法學習,爸媽是不會幫忙的。
  • 女生把電腦當儀器,男生把電腦當玩具
有些女生覺得電腦是複雜的東西,使用上非常中規中矩,也不會去調整什麼設定,甚至有點逆來順受,電腦怎樣就怎樣,擔心操作錯誤會無法挽回,真的錯了就感到很緊張;但男生比較有恃無恐,東翻西轉的,大不了重灌,所以累積越來越多的經驗。
不過近年來這樣的情況好像越來越少,不少七、八年級的女生表示,很少需要找人幫忙電腦的問題,這和六年級以上的女性很不一樣;下列是幾項可能的原因:
  • 電腦系統的完善,沒那麼容易當機了
電腦的低價化、筆記型電腦的普及,讓自行組裝電腦的需要越來越少,自然也就減少了硬體發生問題的機率,而且作業系統的穩定也是一大功臣。
Windows XP 發表後,十餘年如一日,減少了升級的需要;平板和智慧型手機的問世,讓我們不必理會硬體,使用上更只是舉手之勞。
  • 電腦接觸年齡下降、英文能力普及
從前高中有電腦算早,現在國小有電腦也不稀奇,而且英文教育的向下扎根,也降低了電腦使用的門檻。
從小就熟悉電腦的人,在使用上往往更得心應手;反倒是有些大學教授,使用電腦看起來就有點卡卡的,某些對我們已像是反射動作的指令,他們卻常常學了就忘,這也讓我擔心未來的自己……
  • Google 大神的威力
現在幾乎什麼問題都可以上網查 Google,除非你不會下關鍵字或看不懂網路上的解答,否則相關的問題都可以自行解決,因此也就越來越沒有開口求援的必要。
同時,也因為有搜尋引擎,上網找資訊和溝通,成了現代人必須會使用電腦的最大理由,不常用電腦的人,真是越來越少了。
綜合以上的探討,可以發現對科技的熟悉是因為較常、較早接觸,而常接觸的動機是有需要或誘因。
對於認為自己是科技白痴的人而言,可以發現這並不是天生的限制,純粹是熟能生巧和會不會找資訊的差別,以及那麼一點好奇心去試探新的可能性。電腦等科技產品只是一種工具,相關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其實也不必過於恐懼;在日常生活中能靈活應用科技,更是種魅力與能力。
(圖片來源:ike Licht, NotionsCapital.com,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像一下,你剛在運動用品店用手機付款買了網球拍,而手機很快就一則訊息,問你想不想參加盧彥勳指導的網球課(誰不想啊)?而且憑此報名有打折……
你平常可能不會蒐尋網球課程、也不喜歡收到這樣的廣告信件,但剛買了球拍後就收到(也可能在發票上看到)相關推薦,是否會引起你對這些廣告的興趣?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未來是一個「交易資訊」比「交易手續費」更有價值的時代!
在虛實整合及行動化的趨勢下,實體交易中以線上付款的機制與機會越來越多。從刷信用卡、用悠遊卡小額付款、手機購票超商取票,以及未來直接感應手機中的 RFID 付款等方式,將使得傳統的付款模式發生劇烈改變。
而在對手競爭及政府干預下,交易手續費將越來越低,僅靠在雙方交易中抽取手續費為主要收入的業者,將逐漸無利可圖;例如不久前澳洲政府認為,業者收取的手續費太高,現在大部分的澳洲商家,只要負擔低於 0.5% 的刷卡手續費。
但是不管多低,商家還是不喜歡付手續費,因為手續費只是從既有的交易中收費,而非促成新交易所支付的成本,而且,連結買方和賣方的銀行帳戶,永遠不如直接連結買方和賣方來得有價值。
  • 「交易資訊」將改變商業與廣告模式
當社會更少依賴實體金錢交易,支付公司如 PayPal、Square 將更形重要,且掌握大量的交易資訊。
例如一個線上廣告對電子商務公司來說很有意義,可以很快促成交易;但對實體商家來說,得到一個點擊或一個讚,還不如把握不小心走進店裡來的過路客。
不過,支付公司可以靠著已發生的交易資訊,去促成更多的交易。
PayPal、Square 等等和客戶有直接關係的公司,正好有著像亞馬遜推薦系統一般的完美戰略地位,他們可以利用你的任何交易,去推薦相關的商品或服務。當支付公司掌握了交易資訊,就是很有價值的合作對象與廣告平台,甚至和商家分享部分個資,讓商家得到傳統 POS 系統得不到的客戶資訊,以調整促銷及商品組合。
但如此發展也有隱私方面的問題。
我們不一定想讓別人知道我們花了多少錢、買了什麼東西,特別是別人利用此來謀利時,對我們來說感覺更吃虧;或許這樣的隱私資訊,將來會是可交易的商品,值得支付公司向我們購買,或由我們付錢要求支付公司別推廣告給自己了。
(資料來源:Tech Crunch;圖片來源:Rob Boudon,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五年,非洲肯亞的行動支付發展讓人驚訝,肯亞與科技相關的服務業出口額,也已從 2002 年的 1,600 萬美元,飆升到 2010 年的 3.6 億美元,成長 21.5 倍。
肯亞在過去幾年出現了數百家新興企業,這個以咖啡和狩獵聞名的國家,已悄然掀起了一場科技熱潮。
但是,這個草原矽谷與加州矽谷關鍵上的不同在於,這些公司的產品都是針對手機,而不是電腦;因為肯亞每 100 人中就有 74 位有手機,且,99% 的上網用戶都是手機上網。
看看肯亞首都奈洛比,她儼然成為非洲的科技中心,原因有三:
  • 政府支持
2009年起肯亞和國際海底網路纜線連接,上網頻寬大增、費用也大幅下降。
  • 當地電信公司 Safaricom 的行動支付系統 M-PESA 廣受歡迎
許多新興企業都以其做為業務的開發基礎,也對其他公司有所啟發。
  • 奈洛比成為科技人才聚會所在
奈洛比有個叫 iHub 的地方,是當地科技人才聚會、交流創意的場所,後來更發展成有著顧問、研發、育成中心的資源集散地。此外,除了投資者,還有許多援助機構、發展基金、和非政府組織都來到當地,很願意為了人道或前景而花錢投資。
肯亞直接跳過固網而發展行動網路、跳過銀行而由電信公司發展支付系統,加上 M-PESA 的成功,形成獨特的「基礎建設」環境。
新興企業在此或許無法直接和全球競爭,只能試著發展出各種應用來解決當地的問題,然而,這一點或許會成為肯亞成功的關鍵;這些問題同時也是機遇。
奈洛比就好像是實驗中心,做為非洲在科技領域的先驅者,實驗成功的結果將可能在第三世界大放異彩。例如 M-FARM,它讓農民僅需花費一則簡訊的費用,就能知道市場價格,並讓他們聚在一起購買和銷售產品的服務。M-FARM 得到了好幾個機構的支持,也獲得了數個獎項,這正是「肯亞經驗」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的東西。
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環境,突顯出尚未解決的問題,而這也是當地獨特的機會。
全球化的浪潮下,好的解決方法可以輕易傳送各地,調整後滿足各地的相似需求,於是,創業就也好比古人所說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圖片來源:iwanja,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語中有個名詞「Mommy Track(媽咪小徑)」,用來形容生兒育女後的媽媽們,在職涯中越來越窄的升職路徑。
平均來說,美國大型企業的初階職位中有50%以上是女性,但這個比例卻隨著晉升而失衡。中高階管理職務中只有28%是女性,董事會中只有14%,女性執行長更只有3%。
同時另有研究報告指出,54%的女性高階主管未育有小孩,同樣的情況在男性是29%。且這些未育有小孩的高階主管中,女性有1/3未婚,比例是男性的2倍。
綜合考量後也許會發現,子女及婚姻常讓女性無法在職涯中,取得和男性一樣的升遷機會。
一般來說,職務越高,越需要隨時「待命」處理緊急事件,而且需要更多的精力與專注。不論男女都認同,再多麼善於管理的主管,想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都是艱難的挑戰!
  • 社會總是對女性在照顧家庭及子女的責任上有更高的期待。
為了回應社會的期望,有的女性離職、有些調到時間較彈性的工作,也因此遠離了較有機會升遷到最高主管的職務。
有些案例則是和公司風氣有關。
某個處理併購案的律師,在成家之前會在公司加班到很晚,而有了孩子之後,她在巴黎一家工程公司擔任策略規劃的職務,結果她發現男同事們午餐吃很久、花很多時間在閒聊,沒什麼事卻在公司待到很晚才下班;而她雖然很有效率的完成工作,卻因為待不夠晚而被認為沒有敬業精神。談話中「不在場」的人總是特別吃虧,最後她離職了。
可能改變公司文化來改善這種現象嗎?
在 Alison Maitland 與 Peter Thomson 合著的《未來的工作》書中,闡述了公司如何給員工更多的彈性。作者認為,不僅是女性員工,男性員工以及七、八年級生的也都渴望健全合理的公司文化。
聯合利華為提高女性主管比例,允許員工只要能完成工作,在哪辦公、上班多久都不受限制。而且儘管是最全球化的公司之一,聯合利華卻並不鼓勵出差。麥肯錫公司允許旗下顧問每週只工作三天,雖然賺的少一點,但依然有成為合夥人的機會。 Facebook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說從她從2005年成家後,每天5點半就下班了。
但要讓些特例成為常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大多數重要的職務,超時工作和頻繁出差都難以避免。客戶不會在乎你的家庭是否美滿,公司也更重視是否能賺到錢。企業只有在不損害公司營利的情況下,才更願意幫助員工承擔他們的家庭責任。
政府與企業都在想辦法拓寬「媽咪小徑」,但再怎麼「彈性工時」也無法讓高階主管的男女比例達到相同。
某些職位的時間與精力需求就是這麼多,只有能勝任的人才能坐穩。Marissa Mayer 到 Yahoo 擔任執行長,激勵了許多人,但要效法她並不容易;她在 Google 曾一週工作 90 小時,並打算在接下來的產假中繼續工作。
  • 更大的挑戰仍在傳統上的觀念及自我侷限
對一般人來說,需要的是企業在組織及策略上幫助員工兼顧工作與家庭,而非犧牲其一,那麼當員工能再為公司全力打拼時,就能很快發揮戰力拿出績效。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公司保存較多的人力資源,也是一種社會責任的表現。
企業與政府嘗試建立對員工承擔家庭責任更友善的環境,法律也對女性給予更多的支持及去除不當的限制,但更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傳統上的觀念及自我侷限,還有做出選擇。
升職的考量在於是否能達成工作任務,當不合時宜的障礙被取消、更多女性如 Mayer 般相信並證明自己可以時,也許高階主管的女性比例就會越來越高了。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圖片來源:Kheel Center, Cornell University,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ek 以往指能力超卓、沉浸於某技術,但對於其他方面如外表、社交等較不在乎的人;但這個名詞的貶義已經慢慢減輕,Geek的新形象代表頂尖的技術專才。
Yahoo執行長Marissa Mayer估計矽谷的女工程師大概只有17%,而原因可能就在於人們對Geek的刻板形象問題;在Mayer求學的時候,女生對Geek的刻板印象就是獨來獨往、而且戴著眼鏡整天窩在電腦螢幕前打字的人。
要吸引更多女性加入矽谷,除了改變Geek的刻板印象,還得讓她們知道電腦專家也可以有多種型態。
Mayer 認為像 Facebook、Google 以及智慧型手機和 App 的出現,可以讓電腦科學的實際應用更貼近生活,從而讓女性更瞭解她們在科技業的工作會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並且,瞭解這點對許多女性來說,是選擇工作的重要參考。
當女性越瞭解科技,Mayer 預期女性就會對科技更有好奇心,並吸引她們選讀及從事電腦科技與工程的相關行業。
  • 社會期待必須被鬆綁
從小父母就會視子女的性別來挑選玩具,如果小孩拿錯了也會被告誡說:「這是男生/女生玩的」,潛移默化下就產生了期待;例如大學的科系中,工科的男性總是佔大多數,商科比較平均,文科則是女性比較多。
但研究也顯示,一般來說男女性的大腦所擅長的能力並不相同,職業的選擇應符合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在先天的秉賦及後天的學習陶冶之下,社會與個人在職業的選擇應多以此為考量,而非囿於傳統觀點導致的刻板印象。
(資料來源:The Huffington Post;圖片來源: ralphbijker,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連線雜誌《Wired》7月報導,知名的防毒軟體卡巴斯基(Kaspersky)可能和俄國聯邦安全局FSB有關,而FSB的前身就是蘇聯情報機構KGB;在俄國普丁政權下,卡巴斯基和FSB有密切合作是必然的,言下之意,使用該公司防毒服務的用戶應有所警覺。
卡巴斯基8月時也宣佈發現網路武器Gauss,該程式會竊取密碼、網路銀行憑證、系統配置、瀏覽器歷史紀錄等資訊;主要的受害地區是中東的黎巴嫩。他們推論背後的贊助者是美國與以色列;而美國在6月時承認,2010年讓伊朗約1,000部濃縮鈾離心機癱瘓的電腦蠕蟲Stuxnet,確實是美國及以色列專家所設計,用以拖延伊朗研發核武的時間。
這種國家級諜對諜的情節,離個人生活可能有點遙遠,但台灣廠商其實也會掃到颱風尾,甚至哪天也會變成受害者。
Stuxnet的感染方式之一是竊取瑞昱半導體(Realtek)及智微科技(JMicron)的數位簽章,用以簽署自己的惡意程式。不僅個人電腦,連工業電腦也會受害。
而更可怕的是,利用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技術,許多有關於Stuxnet的搜尋結果均遭到毒化,將好奇的使用者帶到專門攻擊漏洞的網站;我們可能不是被攻擊的目標,但同樣的病毒可能透過惡意散播,最終使我們受害。
Apple的用戶也許正在慶幸,因為蘋果的廣告表示:「It doesn’t get PC viruses(它不會感染電腦病毒)」;但,6月時蘋果把這句改成了「It’s built to be safe(它被建構為安全的系統)」。蘋果正式從沒有病毒的假象中醒來。因為使用者增加,駭客們也就更樂於挑戰!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Android手機,因為用戶普遍沒有意識到要安裝防毒軟體。
在我們對網路、3C依賴越來越深的現代,電腦病毒的威脅層面也越來越廣。如果我們的資料、我們的事業都在電子產品中,那我們必須考慮這個風險,並且最好現在就開始做準備。
(資料來源:Wired;圖片來源:Don Hankins,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很關心世界潮流,很想關心一下美國大事嗎?
現在大家可以在App Store上,下載GPO出版的美國國家資料,查看美國政府打算花多少錢蓋哪都不去了的橋,或是撥多少經費研究日本鵪鶉的性行為。
GPO(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GPO)負責美國聯邦政府各類資料的出版,例如年度預算;他們不僅和 Apple 合作,其出版的足跡早已跨入線上資料庫、網路書店、Google eBooks 等等。
不過,你以為如此一來大家就會在早上通勤的捷運或公車上用手機或平板,關心美國政府的年度預算了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但這個作法證明了,政府當局與時俱進,可以和其他私部門一樣接觸到最新的使用者通路,如此正符合 GPO 的宗旨 「Keeping America Informed」,讓美國大眾持續得到新訊通知。
政府的統計資訊與圖表,是許多公司決策的基礎,也是人民監督政府的明確依據;能貼近使用者的習慣提供資訊,正是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資料來源:Geek.com;圖片來源:opensourceway, CC Licensed)本文刊載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常是影響決策的重大因素,如果整個社會大部分的人都很生氣時,那勢必會發生什麼事情了(還記得中指蕭吧)。
菲律賓的網路媒體 Rappler 有著不同於其他同行的「情緒導航者」。
Rappler 創辦人 Maria Ressa 觀察到,在社群媒體上,情緒傳遞得比想法更快;例如恐怖主義的蔓延現象中,常可看到情緒在一大群人中傳開來。
Ressa 想探討情緒和社交群體的交互影響,於是試著追蹤新聞報導所引起的大眾情緒。
靠著「Rappler情緒量表」,讀者可以點選看完每則新聞後的情緒,選項包括了:快樂、傷心、生氣、不在乎、激勵、害怕、愉快、懊惱;這些選項,是由一群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
「情緒量表」的主意是一種群眾外包(crowdsource),而每個人在決定要選取什麼選項前,需要先辦別自己的情緒,這過程也會使人們更理性、更能接受新聞所引起的正反辯論。
Rappler 進一步把各則新聞的情緒量表彙總為「情緒導航者」,以圖形總結出當天大眾的心情,並凸顯出各種心情的代表新聞。而且,「情緒導航者」也有助於選出最受歡迎的新聞,讓大眾決定何者是心目中的頭條。
嘗試去辨別讀者的情緒並不是創舉,2009 年美國 NBC 就曾經有類似的作法。目前在台灣也可見到 Yahoo 奇摩新聞設立了實用、感人、開心、超扯、無聊、害怕、難過、火大等 8 個選項讓讀者投票,但投完票才知道結果;同時也有依這 8 個選項提供票數多的新聞,例如今日讀者覺得最實用的新聞是哪些。
這方面的應用仍有不少想像空間,比幾顆星的評價具體多了。而且由大眾幫忙分類,更有利於客觀找出或推薦正確標的。
例如啤酒,菜單上各種啤酒名稱都沒聽過,我怎麼知道喝起來如何?只好選名字好聽的、或是價錢合宜的;此時若有相關的「感覺」指標,例如大部分的人覺得濃郁帶勁或如何,那我可能心裡就會有個底。
其他如設計師風格、圖書、電影、音樂等有情緒或感官判斷偏好在內的評價系統,都有應用的可能。例如 iNDIEVOX、stereomood 等網路音樂電台,已提供了根據心情、場合來播放音樂的選項。
每個行業需要的分類標籤不同,但由群眾來選擇歸類,以及思考是否把「情緒」、「感覺」納入指標,都是可以考慮的設計方向。
(資料來源:Nieman Lab;圖片來源:philippe leroyer,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oogle 立基於網路,產品眾多,虛實整合的可能性更是引人無限想像,而這也正是虛擬貨幣的最佳平台基礎。
Google AdSense 已實現了把錢支付給個人,而 Google Wallet 雖只在美國開放,也已實現了讓個人經由 Google 的服務,把錢支付給廠商;Google Bucks 的推出,其實只差法令開放的臨門一腳,而且有太多方式可以玩:
  • YouTube 影片出租服務
內容提供者希望利用影片賺錢,未來用虛擬貨幣收費,不但賣 DVD 的可以全收了,第四台業者大概也是,大家都看Google TV(誤),甚至自己架電視台,不用理 NCC,這一點黎智英可能會很嘔。
  • 廣告人人都能做也能買
廣告商可以直接向你購買你的個人資料,提供適合的廣告給你(但這樣男生以後可能就看不到美女拍的內衣廣告了)。而由於可提供精確的廣告對象,以及小額的付款,大小廠商或個人都可輕易地去買廣告,進而擴大廣告市場的大餅。
  • 開發遊戲,賣點數貨幣
Google+ 已經開始提供遊戲,其他的參考 Zynga 和 Facebook 的模式就知道了。
  • API
開放給各個程式開發商用 Google Bucks 如何?再也不用擔心收付款機制。例如電子書,如果看1頁1塊錢,是不是會有更多人願意翻開呢?
  • 群眾募資
大家拿出一些小錢,就可以推動某些事的實現,這件事透過虛擬貨幣,更可以輕易的完成。而且還有許多想像空間,例如「未來事件交易所」,甚至賭場!
Google 董事長 Eric Schmidt 今年初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提到,Google 曾考慮推出虛擬貨幣 Google Bucks,但因為許多國家法令並不允許,且擔心成為洗錢管道,於是作罷。
虛擬貨幣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在線上遊戲,例如十年前的「天堂」。雖然遊戲廠商在規則中規定,不得以新台幣換取「天幣」,但是玩家有需求就會產生交易價值,且匯率會隨著供給需求變化而升降。但後來因為各種糾紛,甚至出現「偽幣」而無法為人所信任;然而各種線上遊戲還是很容易發展出自己系統內的虛擬貨幣。
Google 目前選擇不推出,不代表以後不會、也不代表其他業者不會。而 Google Bucks 的喊停也可算是懸崖勒馬,畢竟 Google 的技術若滲入華爾街的貪婪,那網路上的金融風暴簡直難以想像。
Google 在 2010 年併購虛擬貨幣平台Jambool,今年也再次投資 Pocket Change,因為利益實在龐大,長遠來看相信無論是 Google 還是其他廠商,對虛擬貨幣的嘗試都不會終止。
其實心情是很矛盾的,虛擬貨幣的應用可以讓許多可能成真,但又擔心失控時的危害,不過,或許隨著科技發展和更周延的法令,希望這樣的擔心在未來只是杞人憂天囉!
(資料來源:新浪香港The Next Web;圖片來源:torugatoru, CC Licensed)本文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當消費者忙著熟悉與享受觸控技術帶來的便利時,新的應用方式正經由專利一一透露出來,同時,未來專利戰的硝煙味兒,也隱隱浮動了。
Apple 在 8/16 於美國新獲得一項名為發光觸控板 (Illuminated Touchpad)的專利,範圍包括在事前或事後,於面板上對使用者的觸控做出發光或色彩的視覺指引或反應。這樣說也許不太能理解,但專利就是如此微言大義,所以專利訴訟才能爭論很久
我們來看一下這項專利可能的應用。
從最簡單的「在黑暗中發光來『指引』使用者」,到「手指畫過螢幕時可以有亮光『追蹤』」,而這光還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手勢或力度來變化明暗及色彩(這有點像遊戲「水果忍者」?)
精確來說,這光亮、色彩等視覺效果可以顯示在觸控事件的前或後,並且持續及變化;例如某一「區塊」發光,指引使用者去觸控。反過來說也可以是使用者觸控後,該「區塊」才發光,就好像在觸控板上做了註解一般。(我們的紅綠燈小綠人也會區塊發光呀 XD)
目前的螢幕不是全暗就是全亮,這專利提到以任意區塊來控制亮度,真的是很有梗!
先不談技術上是否能量產,但應用上已經被 Apple 先來這麼一手畫地為王,競爭對手們可得傷腦筋了。
傳統上觸控板是由面板、控制器、驅動程式所組成。面板記錄手指接觸的事件,將訊號傳送給控制器,控制器處理訊號後,將資料由驅動程式轉譯後傳給電腦系統。
即使這流程已經相當完整,但對感受形式及功能控制上的改進仍有空間。例如,發出視覺的刺激以指引使用者更方便的使用觸控功能。
這些和使用者經驗有關的專利,其實已經脫出了工程技術的範疇,反而是和想像力比較有關。老闆們應該留給員工多一點時間,一個傲人的專利,勝過十個 Me too 的機型!
(資料來源:AppleInsiderThe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圖片來源:blakespot, CC Licensed)本文修改後發表於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端服務快速便捷,隨處上網、隨處可用。但雲深不知處,你的資料,安全嗎?

世界各國往往有法律允許政府自由檢視雲端資料庫。更有甚者,司法互助協定 (Mutual Legal Assistance Treaties; MLATs) 促成跨國合作。美國和歐盟成員國根據這些 MLATs,執法當局可以要求檢視簽約國雲端服務企業旗下伺服器中的資料。

這一切多麼美好,跨國合作,打擊犯罪!但當「執法當局」被有心人利用呢?不用談到獨裁統治下的極端情形, Peter S. Vogel 提到美國 FBI 在 2001-2008 年之間就被致力於維護隱私權的電子前線基金會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EFF) 揭露以下的犯行:

.向法院提交虛假不實的聲明。
.使用不當的證據,來獲得陪審團的出庭傳票。
.未經核准就查看有密碼保護的文件檔。

如此,我們個人及企業,對於網際網路上的資料隱私,又能有多少期待?

對於提供雲端服務的企業,我們願意相信對於使用者所託付的資料,他們立意良善並傾力保護。儘管資安及隱私宣言寫得再好,但有些事情力不從心,有些時候始料未及,還有些居心匪夷所思。例如:

1. 雲端企業來到中國,還是得落地下水當河蟹,Google、Yahoo 就是最好的例子。
2. 百度員工收賄刪文。
3. 駭客總是技高一籌,大企業客戶資料外洩時有所聞,WikiLeaks維基解密還出了書呢!
4. Apple 在蒐集個人資料上引發爭議,甚至想把收集個人的識別資料與追蹤行蹤的技術申請專利!更別提有些原本就居心不良的 App 了。
5. Twitter 最近因為刪了位英國記者的帳號,引發喧然大波。
6. Facebook 和隱私爭議簡直是如影隨形。

Apple 共同創辦人 Steve Wozniak 認為使用雲端服務形同放棄了資料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可能因此失去對個人資訊的掌控,未來後患無窮。即使我們可以刪除雲端檔案,但伺服器也常還貼心的保留副本。放上雲端後,對於資料怎麼被處理,似乎也難以掌控。瞧!Google 已經根據你的 Email 信件分析,推薦廣告給你了呢!

雲端服務中資料的安全性並非絕對,至少面臨了來自政府與犯罪兩方面的隱憂。除了期盼隱私維權組織和政府立法周旋,以節制政府濫權、並打擊不法。依賴雲端服務的企業與個人,仍要注意資料被國內外政府取得的隱私風險。被信任的才有機會背叛你,信任程度越深,受害災禍越大。

個人方面對雲端服務可以有所選擇並自行備份資料,不讓雲端的災難毀了自己。企業方面除了擔心本身機密洩露之外,還得擔心是否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甚至可能因此會負上民刑事責任呢!不可不慎。

http://www.technewsworld.com/story/75848.html
<圖片來源>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科技報橘)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 Nuance Communications 本(8)月推出比蘋果 Siri 更強大的新一代語音助理 Nina,主要的進步在於融合了語音辨識、聲音生物辨識、文字語音化、自然語言理解等技術。其衍生的應用,將擴展「虛擬助理」及「語音搜尋」的實用範圍與無限想像!

未來個人可以透過語音助理付帳單、買票訂房訂餐廳、預約宅配、幫你向醫生掛號、上系統和公司請假、甚至連到 GPS 查老婆先生小孩現在在哪!

以聲音認證

這背後最大的原因就是「你的語音助理認得你」。它能透過聲紋認證使用者的身分以登入帳戶,能連續互動對話瞭解前後文、透過自然語言理解你的真實語意甚至冷笑話(只要資料庫有),經由和其他應用程式的結合,以後也許還能幫你開車不用怕酒駕!

想想這會是多大的變革!而且 Nuance 公司提供 iOS 及 Android 版本的SDK 有,並允許設計者來修改其功能及外觀。只要將Nina嵌入程式,就可由語音控制。想像一下現在手機裡的常用 App 都加上語音功能,會是什麼樣的情形。

未來語音助理也許可以名符其實的說聲:「I See You!」

Nina 目前鎖定的是大型企業,例如與銀行、旅遊、保險、零售與政府機關等合作,未來客戶服務可能是第一個應用的地方。程式開發在此或許是比較容易的一環,若擴展到帳戶,服務策略、法規、個人隱私的議題才是棘手。也許防毒、資安、甚至保全公司都得開始注意這一塊。

或許這也可以為國內爭取一些時間。在 2007 年起陸續有Google 語音搜尋、微軟 Tellme 及 Speech Platform 之後,蘋果的 Siri 和 Google Now 躍上智慧型手機,現在已經成為手機功能的重要趨勢了! 日本 NTT DOCOMO 3月推出 Shabette Concier、Samsung 與 Vlingo 合作,在 5月推出「S Voice」,LG 於 6 月推出「Quick Voice」,而 HTC 的語音服務仍只聞樓梯響,Siri 卻據說已經學會了台語甚至台灣國語!

中文南腔北調,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語言習慣差異甚大。這是地區性市場的機會,也是使用者的企盼。大陸已有安徽科大訊飛的「訊飛語點」成功商品化,台灣除了中研院等學術研究單位外,台達電、致遠科技、無敵科技以及賽微科技也有相當投入。我們可以每人買智慧型手機,但無法每人說一口標準英文(或日文韓文等),何況外文也搜尋不到在地資訊呀!

當語音助理足夠成熟,未來勢將成為必備功能。不只是手機、App 的發展而已,而將會是一整個人機介面的改變。從鍵盤、滑鼠、觸控一路發展下來,接下來就是用說的囉!

(本文編輯後刊登在 科技報橘)
(圖片來源)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