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相(Hue)是色彩的基本屬性之一,指的是顏色的種類或名稱,例如紅、藍、綠等。它是光譜中不同波長的光所呈現的視覺特性,用來描述顏色的「類型」,而不涉及明暗或飽和度。色相通常以色環(color wheel)來表示,色環上的每一點代表一種特定的色相,例如紅色、橙色、黃色、綠色、藍色、紫色等,這些顏色按光譜順序排列,形成一個連續的循環。
在色環中:
- 色相之間的關係可以分為互補色(相對位置,如紅與綠)、類似色(相鄰位置,如紅與橙)等。
- 色相通常以角度表示,例如在360度的色環中,紅色可能是0°,綠色約120°,藍色約240°。
簡單來說,色相是區分不同顏色的基礎,像是「這是藍色還是紅色」的辨識依據。
---
色調(Tone)是色彩的一個屬性,通常指顏色在明度(Brightness)或灰度上的變化,具體來說是通過在純色(色相)中加入灰色(降低飽和度或改變明度)而形成的色彩。色調不像色相那樣單純指顏色的種類(紅、藍、綠等),而是包含了顏色的明暗和純度變化,給人不同的感覺或氛圍。
色調的具體解釋:
- 與色相的區別:色相是純粹的顏色種類(如紅、藍),而色調是這些顏色經過調和後的結果。例如,純紅色是色相,而加入灰色後變成的暗紅或粉紅就是色調。
- 形成方式:
- 純色調和灰色:在純色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灰色(或黑白),會產生較柔和、沉穩的色調。
- 明度變化:色調可以是明亮的(高明度,如淺粉紅)或暗沉的(低明度,如深藍)。
- 飽和度變化:色調的鮮豔程度也會影響感覺,高飽和度的色調更鮮明,低飽和度的色調更偏向灰色或中性。
- 應用:色調在藝術、設計、攝影等领域中用來營造情感或氛圍。例如:
- 暖色調(如紅、橙、黃的混合)給人溫暖、熱情的感覺。
- 冷色調(如藍、綠的混合)給人冷靜、清新的感覺。
- 中性色調(如灰褐、米色)顯得低調、穩重。
舉例:
- 純紅色(色相)加入白色後變成粉紅色,這是較亮的色調;加入黑色後變成暗紅色,這是較暗的色調。
- 在色環中,同一色相可以衍生出多種色調,具體取決於明度和飽和度的調整。
簡單來說,色調是色相經過明暗或純度變化後的結果,是色彩在實際應用中更豐富的表現形式。
---
而關於色相、色調(明度、彩度),可以整合在一張圖中表示:
這種色彩分類系統最早由日本色彩研究所提出,於1964年正式推出PCCS(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實用色彩協調系統),最初用於色彩教育和設計應用。該系統將色調分為不同層次,根據明度(Lightness)和飽和度(Saturation)進行分類,並給出具體的色調名稱。
圖片來源:《理想餐桌布置學》p.76
後來又發展出來的系統,特別是那些在結構或用途上與PCCS有類似之處但又有所區別的:
- NCS(Natural Color System,自然色彩系統)
- 開發背景:NCS由瑞典色彩研究中心(Scandinavian Colour Institute)於1979年正式推出,起源於1960年代的色彩研究。
- 特點:NCS基於人類對色彩的感知,採用六個基本色(紅、黃、綠、藍、白、黑)來描述所有顏色,強調知覺上的色彩關係。它使用三個屬性來定義顏色:色相(Hue)、黑度(Blackness)和彩度(Chromaticness)。
- 與PCCS的異同:與PCCS類似,NCS也注重實際應用和色彩調和,但NCS更強調知覺等距(perceptual uniformity),並以六個基本色為基礎,而非PCCS的心理四原色(紅、黃、綠、藍)與色調概念。NCS的表示方式(例如S 2050-Y20R)更偏向科學化,PCCS則更直觀,適合設計師直接使用(如「明亮紅色」)。
- 應用:NCS廣泛用於建築、設計和工業領域,尤其在歐洲較為流行。
- Color Me Beautiful(CMB,四季色彩系統)
- 開發背景:由美國色彩顧問Carole Jackson於1980年代提出,最初出版於1980年的書籍《Color Me Beautiful》。
- 特點:這是一個個人色彩分析系統,將人的膚色、髮色和眼睛顏色分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有特定的色盤,後來擴展到12或16個子季節。
- 與PCCS的異同:CMB與PCCS的最大不同在於應用對象,CMB專注於個人服裝和化妝的色彩搭配,而PCCS更廣泛用於設計和教育。CMB以季節分類為主,注重色溫(冷暖)和明度,PCCS則以色相和色調的二維系統為核心,更加系統化。
- 應用:CMB主要用於時尚和美容行業,幫助個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顏色。
- SciART系統
- 開發背景:SciART由加拿大色彩分析師Kathryn Kalisz於1990年代開發,後於2000年代普及,基於Munsell色彩系統改良而來。
- 特點:SciART專注於個人色彩分析,將色彩分為12個子季節(如明亮冬、柔和夏),考慮色溫(冷暖)、明度(Lightness)和彩度(Chroma)。它強調精確的色彩測量和個體化分析。
- 與PCCS的異同:SciART與PCCS都重視色相和明度,但SciART更專注於個人化的色彩搭配,且以Munsell系統為基礎,結構更偏向科學化。PCCS則更注重直觀的色調分類和設計應用,色調命名(如「淺淡」「強烈」)更適合日常使用。
- 應用:SciART主要用於個人色彩諮詢,特別在歐美地區流行。
- CCCS(韓國色彩分類系統)
- 開發背景:CCCS(未知全名,但常被稱為韓國色彩分類系統)在2000年代後期於韓國發展,受到PCCS的影響,但針對韓國文化和審美偏好進行調整。
- 特點:CCCS將色彩分為12個季節色調,涵蓋從極淺(如灰白)到極深的色調,注重明度和飽和度的廣泛範圍。它更強調顏色的亮度變化,適應現代時尚中多樣化的灰色調和中性色需求。
- 與PCCS的異同:CCCS受到PCCS啟發,但擴展了色調範圍,特別是增加了更多灰白和深色調,適應韓國市場對低飽和度色彩的需求。PCCS的色調分類相對固定(12個基本色調),而CCCS更靈活,涵蓋更廣的色彩光譜。
- 應用:CCCS主要用於韓國的個人色彩分析和時 時尚設計,尤其受到韓國流行文化影響,注重現代審美。
---
這些系統(PCCS、NCS、CMB、SciART、CCCS等)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將色彩分類,使其在不同領域(如設計、教育、時尚、工業)中更系統化、易於應用。通過定義色相、明度、飽和度或知覺屬性,它們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選擇和搭配顏色。
目前(截至2025年5月28日),最主流的色彩分類系統取決於具體應用領域:
- 設計與工業:NCS(Natural Color System)是最廣泛使用的系統之一,尤其在歐洲和國際市場。它的知覺等距特性和科學基礎使其在建築、室內設計和產品開發中占據重要地位,並被許多標準化機構採用。
- 時尚與個人色彩分析:SciART系統和CMB(Color Me Beautiful)在個人色彩諮詢和時尚行業中非常流行,特別是在歐美和亞洲(尤其是韓國)的時尚圈。SciART因其精確性和個性化分析而逐漸成為主流,尤其在專業色彩諮詢中。
- 教育與通用應用:PCCS(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在日本和亞洲地區仍具影響力,特別是在藝術教育和設計領域,因其直觀性和實用性受到歡迎。
總體而言,NCS因其國際化和科學化的特性,被認為是當前最通用的色彩分類系統,尤其在跨國設計和工業應用中。然而,在個人化時尚領域,SciART和CMB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特別是隨著色彩分析服務的普及。主流系統的選擇往往取決於具體行業和地區需求。
---
對於一般人來說,學習一個簡單、直觀且實用性高的色彩系統最為合適。根據這一點,推薦以下系統,並說明原因:
- PCCS(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
- 為什麼適合:PCCS由日本色彩研究所開發,結構簡單易懂,通過色相和色調(如「淺淡」「明亮」「深色」)的組合,讓人快速掌握色彩的基本分類。它不像NCS那樣需要深入理解知覺科學,也不像SciART或CMB那樣專注於個人分析,適合日常應用。
- 適用場景:適合想提升服裝搭配、室內裝潢或簡單設計能力的人。它的色調分類(如圖表中的「very pale」「bright」)直觀,能幫助你根據明度和飽和度挑選顏色。
- 學習門檻:低,無需專業背景,只需了解色環和色調的概念即可。
- Color Me Beautiful (CMB)
- 為什麼適合:CMB專注於個人色彩分析,將人分為春夏秋冬四季,並提供相應的穿搭色盤。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最直接的入門方式,因為它與日常生活(穿衣打扮)密切相關,且不需深入研究色彩理論。
- 適用場景:適合想根據自身膚色和氣質選擇衣服或化妝品的人。
- 學習門檻:很低,可以通過簡單的測試或書籍了解自己的季節類型。
建議
- 如果你對設計或色彩搭配有興趣,PCCS是個好起點,因為它提供系統化的基礎知識,且圖表(如你之前分享的)易於理解。
- 如果你主要想提升個人風格,CMB更實用,直接告訴你適合的顏色範圍。
對一般人來說,選擇其中一個系統並結合實踐(如試著搭配衣服或觀察環境色彩)即可,無需同時學習多個系統。PCCS可能是更全面的選擇,因為它適用範圍廣,且易於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