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的思考術

一般人遇到問題,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問題都還沒有釐清,就急著想解決方案;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重點。

「問題」是「應有的景象」與「現狀」間的「落差」。

什麼是應有的景象?目前的現狀是如何?如何邏輯性地、有架構性地,分析並解釋這中間的落差?

1. 發現問題所需的4技巧(觀察力、判斷力、分解力、整合力)
2.「發現問題」的4P: Purpose(目的/為了什麼)、Position(立場/對誰而言)、Perspective(空間/俯瞰問題/跳出既有認知,找出兩全其美的解法)、Period(時間/什麼時間點),幫助構思未來「應有的景象」
3. 3個視點(擴展、深度、重要性),可以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本質
4. 「零基準思考」、「假說思考」

界定問題、分析問題,排列優先順序,流程中常就能產生則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

第3部 發現問題:分析篇

第3章 假說思考與分析力缺一不可
3.1 以2次元掌握事物
3.2 一定要從分析中引申出意涵
3.3 分別使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

第4章 從「擴展」當中找出產生落差的重要原因
4.1 MECE
4.2 趨勢分析
4.3 +/-差異分析
4.4 集中.分散分析
4.5 附加價值分析(成本分析)
4.6 CS∕CE分析(顧客滿意度∕顧客期望值)

第5章 掌握「深度」,以結構來掌握問題並將問題具體化
5.1 邏輯
5.2 因果關係分析
5.3 相關性分析
5.4 市佔率分析

第6章 設定「重要性」,將問題設定優先順序
6.1 感度分析
6.2 柏拉圖分析(80-20法則)
6.3 ABC分析
6.4 尖峰分析
6.5 風險期望值分析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在於執行不力,任用了小人呂惠卿。最後被小人出賣,才感慨沒聽司馬光的話。

2.王安石親自在小範圍執行時取得了成功,但在推廣到全國時卻遭到了失敗。

宋神宗雖然贊成司馬光的看法,但仍然採用了王安石的作法,只是內容和方式都大幅修改,司馬光因而離開。十六年之間,王安石主持變法,司馬光寫資治通鑑。面對問題,王安石提出解決方法,司馬光似乎沒有,而且十六年間守著自己的承諾,對變法不置一詞。

三個君子,卻無法取得成功,非常可惜!如果王安石和司馬光可以好好合作,結果應會不同。但事實如此,即使找到最好的人才,彼此欣賞、沒有私心,卻還是可能因理念不同而無法合作。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自認是法治國家,但人民常沒有法治觀念,警察弱勢,正當執法還會被批評抓太嚴。而源頭之一就是立法品質不良。馬總統有理想、有操守,但卻無法貫徹實現,以致原地空轉。

法令已經不夠完備了,人民再知法犯法,執法機關睜隻眼閉隻眼,最後事情鬧大了上新聞,又成了政治問題。

大架構下似乎再有能力的人都無法改變,民代和當權者恣意妄為,只怕媒體,媒體又是以迎合聲色感官、推波助瀾為能事,是非不在考量,只求聳動吸睛,而風潮過後一切依然。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