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陽光発電協会Japan Photovoltaic Energy Association(JPEA)公布2014年太陽能相關產品的出貨量。
其中日本製的模組共出貨3,839MW(內銷3,688MW、外銷151MW),年成長6%。
扣掉採用薄膜發電的806MW,得到3,033MW。
這3GW大約就是日本本土工廠所需使用的晶矽太陽能電池數量。
以台灣海關統計,2014年由台灣出口到日本的太陽能電池約901MW,年成長6%。

另估計2014年日本本土四大廠的電池產能共計2,310MW:
Kyocera 1,200MW
Panasonic 600MW
Mitsubishi 300MW
Sharp 210MW

再考量Kyocera會把電池外銷到中國天津廠、甚至墨西哥廠,估計約300MW。
以及2014年日本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大約250MW~300MW,兩者數量大約打平。

對台灣電池賣給日本模組廠,然後製成模組來內外銷而言,
競爭對手就是日本本地的電池廠及其他國家出口日本的電池。
但日本的太陽能內需市場大餅成長,卻主要是被國外進口的模組吃掉,其數量較2013年增加37%,
同時,內銷來自日本製模組的數量,只較2013年增加7%。
而2014年日本製模組的外銷只有151MW,還比2013年的171MW下降12%。

2014年台灣模組出口到日本約340MW。
台灣電池要進到日本市場,一是直接出口到日本(901MW),
二是在台灣(340MW)或他國(?)製成模組後賣到日本。常都面臨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太陽能電池作為高成本比重的半成品,應該要讓客戶能容易組成最後產品,進而愛用。
就好比杜邦和元晶合作開發高效模組,客戶在能實現優異效能下,應會樂意採用整套材料來製造模組,
屆時是從漿料到背板連串的商機,能可相對保證效能及避免被各個擊破的價格競爭。

 

文章標籤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德能源公布2014年財報,沒有營收。主因用於太陽能的多晶矽市況不佳,所以暫時不投產,以避免提列折舊。2014年稅後淨損3.85億元、每股淨損為0.34元。以2014年國發基金參與寶德現金增資的規模7億元來比較,不用兩年就燒完了。

2014年底,寶德於彰濱的6000噸產能已完工。工廠蓋好卻不投產,雖說想等待時機,但時機久候不至,等到有天時機真的來了,沒有營運經驗、沒有熟練的員工、沒有客戶來往關係,生意還是會過門不入。

競爭對手不也是在等待時機嗎?多晶矽大廠如保利協鑫、三星、OCI等等公司,時機不好的時候暫緩擴產計畫,時機來了自然全力衝刺,那時寶德又能拿到多少商機?也許反而是待價而沽,等競爭對手把公司併購吧!

2014年年底,美國多晶矽料源龍頭廠Hemlock正式宣布,關閉在田納西州年產1萬噸多晶矽廠,該廠未曾正式量產,預估50名員工將被轉移到他廠。將來,這會否是寶德能源的命運?

寶德的規畫中也有電子級多晶矽,也許可以朝此方向發展或提出其他構想。坐吃山空、坐領乾薪,希望不會是國發基金投資寶德最後得到的評價。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屋頂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基座,最近有了些媒體報導:


接著科技新報在4/17刊出「無軌時代來臨,住宅太陽能軌式基座將消失?」並轉載到大陸各個媒體。


更早之前,同一位作者Glenn Harris在2/13的greentechsolar也寫了篇"What Will It Take to Launch the Next Game-Changing Solar Racking System?"  但當時似乎沒有引起中文媒體的報導。

原文附註有作者Glenn Harris的背景:在太陽能產業15年的經驗,是太陽能產業顧問公司SunCentric的CEO、也是屋頂型太陽能支架公司Pegasus Solar的顧問。而Pegasus Solar的產品就是無軌式基座。

若是一篇由公司發表的廣宣,我想媒體並不會太有興趣。但若由產業顧問公司的角度的來寫,就變得很有說服力!作者Glenn Harris 4月的這篇文章和2月的比起來,更有產業分析的感覺,而且高度拉到整個美國產業。

2月文章的圖表顯示2014到2015年有軌和無軌的每瓦成本差異,以及2020年預估佔有率。4月文章的圖表則舉例分析安裝成本構成、2015到2020年有軌和無軌的每瓦成本、以及全美國安裝成本總金額比較。

感覺起來很有產業革命的味道呢!2020年時可節省3.2億美元,這可真不是筆小數字!各產業都持續有新材料、新工藝推出,但能這麼宣傳推廣的,似乎就不是那麼常見了。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