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太陽光発電協会Japan Photovoltaic Energy Association(JPEA)公布2014年太陽能相關產品的出貨量。
其中日本製的模組共出貨3,839MW(內銷3,688MW、外銷151MW),年成長6%。
扣掉採用薄膜發電的806MW,得到3,033MW。
這3GW大約就是日本本土工廠所需使用的晶矽太陽能電池數量。
以台灣海關統計,2014年由台灣出口到日本的太陽能電池約901MW,年成長6%。
另估計2014年日本本土四大廠的電池產能共計2,310MW:
Kyocera 1,200MW
Panasonic 600MW
Mitsubishi 300MW
Sharp 210MW
再考量Kyocera會把電池外銷到中國天津廠、甚至墨西哥廠,估計約300MW。
以及2014年日本從中國進口太陽能電池,大約250MW~300MW,兩者數量大約打平。
對台灣電池賣給日本模組廠,然後製成模組來內外銷而言,
競爭對手就是日本本地的電池廠及其他國家出口日本的電池。
但日本的太陽能內需市場大餅成長,卻主要是被國外進口的模組吃掉,其數量較2013年增加37%,
同時,內銷來自日本製模組的數量,只較2013年增加7%。
而2014年日本製模組的外銷只有151MW,還比2013年的171MW下降12%。
2014年台灣模組出口到日本約340MW。
台灣電池要進到日本市場,一是直接出口到日本(901MW),
二是在台灣(340MW)或他國(?)製成模組後賣到日本。常都面臨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太陽能電池作為高成本比重的半成品,應該要讓客戶能容易組成最後產品,進而愛用。
就好比杜邦和元晶合作開發高效模組,客戶在能實現優異效能下,應會樂意採用整套材料來製造模組,
屆時是從漿料到背板連串的商機,能可相對保證效能及避免被各個擊破的價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