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央大學有大氣所、太空所、天文所。其實我也不是很清楚後兩者的差別。今天看到報上轉載太空所劉正彥教授的解說才恍然大悟。
 
"劉正彥說,「大氣」是指地表到高度80公里的高空,「太空」是高度50公里一直到人類太空船所能到達的太陽系空間,兩者有些重複;「天文」則是太空船到不了的地方,包括太陽本身和遙遠的恆星、星系、銀河。"
 
那麼以此類推,太空人是太空所要研究的,外星人是天文所要研究的,大氣所則是要報氣象的。而地理系是研究海平面以上、海洋科學系研究海平面以下、地球科學系研究地平面以下,三者間有些重複…這樣大概可以吧?而且太空好像很遠,其實我回家一趟就快兩百公里了,大氣層真的好薄呀…
 
劉教授的演講還提到太空中很多物質呈現電漿態,例如大氣的電離層和平常看到的日光燈發光原理。我想是因為電漿態不會在常溫常壓下出現,所以也有人把液晶稱為物質的第四態,像是果凍和布丁~ 很巧的是這兩種態最近都拿來做電視了。有新發現總是要想辦法應用,通常應用就是要耗費資源、考驗地球環境的容忍極限。即使有少部份人試圖挽回,但如果沒有新資源的注入的話,還是會趨向最大亂度與最低能量,就像企業總是需要新血和更大的市場才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瑞悟 的頭像
    布瑞悟

    布瑞悟.生活筆記

    布瑞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