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有學者發現光電效應。1921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論文,獲得諾貝爾獎。二戰結束後,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出太陽能電池,後來應用在人造衛星上。1973年石油危機後,太陽能開始應用在民生用途。
1994年,日本開始實施每戶3KW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補助。2004年德國修法提高太陽能發電的購電價格,2005年德國裝機量600MW,為全球最大市場。2015年,中國安裝目標為17.8GW,估計全球需求約53~57GW。
由1839~2015年這近180年的歷史長河看來,太陽能在最近10年是爆發式的成長。我想很多科技業都是這樣,但太陽能特別的地方在於,仰賴政府補助、以及中國在爆發初期就介入,並且成為最大的供給者與需求者。
政府補助讓供需不僅是市場機制的結果,例如德國,2010年開始刪減太陽能補助,當地太陽能廠紛紛不支倒地。
中國在爆發初期介入,結果則是掌握量產技術,產能大開,讓成本快速下跌,也讓產業的競爭更加激烈。回顧從前,有多少太陽能公司消失了,但往將來看,現在的產品必然是未來的古董,留下來的又是哪些公司?
會是漢能嗎?漢能會像被他所收購的其他薄膜廠商一樣撐不下去?還是成本獲得突破,開始鴻圖大展?
瓶頸總歸來說就是轉換效率、以及使用的便利性。如果小面積可以產生足夠的電量、如果太陽能可以像家電一樣容易安裝及購買,那各種應用將是無窮無盡。
我認為太陽能發電可分為兩種應用,一種是發電廠類型,另一種是家戶個人型。前者主要是地面電站,以及商用屋頂,以大量取勝,想像空間似乎不大了,就是往高效低價發展。後者主要是自用,以靈便易用取勝,千變萬化,會是新一波的引爆點。漢能賭的似乎是後者,祝福他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