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沙烏地阿拉伯方面,伊本紹德Ibn Sa’ud結合遜尼派的支系瓦哈伯教派Wahhabi,在鄂圖曼支持的拉須德王朝Rashid、與英國支持的許多阿拉伯酋長中崛起,1902年攻下利雅德,1926年佔領麥加、麥地那,成為阿拉伯最受尊敬的領導者。沙烏地阿拉伯一直非常貧窮,直到1938年美國人發現了石油,劇烈改變了沙國人民的經濟社會與文化道德。
20. 1841-1914間,名義上埃及是鄂圖曼帝國的一個自治行省,但1882年起實質上就被英國所統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片面宣布埃及為其保護國,並在當地扶植了一個政府。而後1922年埃及宣佈獨立、舉行大選。儘管如此,埃及還是在英國勢力、不時暴動的人民團體、不得人心的政府間動盪不安。1952年埃及軍發動政變控制政府,解散國會。1954年與英國談判,英國同意將駐軍撒出埃及。1956年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而引來英、法、以色列聯軍,但美蘇兩國向聯軍施壓,埃及則趁機把境內英法公民財產沒收、驅逐出境,結束埃及境內的西方經濟勢力。
21. 再來談到最複雜難解的以阿問題。有句話說:「如果上帝死了,他是為了解決以阿問題而死的。」猶太人自從597BC新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後,就有大批人離開故土定居他國,彼此間也沒有統一的語言、甚至宗教與文化,並且即使其中有些人自認不是猶太人了,但是其他人仍然認為他們是猶太人。於是在十九世紀各國民族主義高漲時,效忠當地政府的猶太人成了民族主義者的眼中釘或是政府的代罪羔羊。另一股力量則是猶太人二千年來的信仰,讓他們認為只有那應許的「以色列之地」才是他們的家園。1843年就有鍚安主義的猶太人移民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園。一戰時愈來愈多的猶太人自願或無路可去而移入巴勒斯坦,並與阿拉伯人漸生衝突,當地統治當地的英國無法調解,反而加深了兩者的衝突。二戰後因德國的迫害使猶太人更感到建國的需要,即使西方的猶太人回到以色列定居的僅是少數。若說巴勒斯坦是猶太人二千年來的家鄉,但巴勒斯坦人也居住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以色列的建國引來阿拉伯世界的反對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阿拉伯世界卻驅逐其境內的猶太人,使其往不得不往以色列移居。
22. 團結且背水一戰的少數以色列人,對抗占絕大多數卻各懷鬼胎的阿拉伯聯軍可謂戰無不勝。1948年以色列宣佈獨立建國並擊退阿拉伯聯軍進攻、1956年與英法進攻埃及、1967年更在遭到軍事威脅下先發制人占領西奈半島、加蕯走廊、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並以之作為談判籌碼。談判過程中各方卻都忽略了原居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先是被以色列人驅逐,卻又不被其他阿拉伯國家接納,這些共有的經驗與觀念逐漸使他們自視為一個民族、並主張建國、重建1948年以前的巴勒斯坦,因而在阿拉伯領袖的同意下出現「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巴解的游擊隊對抗以色列的行動是以色列揮之不去的惡夢。
23. 以色列人不瞭解巴勒斯坦人和他們一樣渴望建國自立,即使在以色列境內,阿拉伯以色列人也未享受和猶太以色列人相同的地位。阿拉伯人也不瞭解猶太人在經歷納粹統治後對失去家園的恐懼。阿拉伯人要求以色列歸還西岸,但以色列人擔心歸還戰略要地給不承認他們的阿拉伯人會危害自身安全。1973年埃及、敘利亞突襲以色列,以色列緊急動員並獲得美國援助後逐漸取得優勢。但同時也引起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反制,造成石油危機。美國派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展開穿梭外交成功調停三國,促成以色列歸還此次戰爭所佔的土地,並讓聯合國部隊巡邏於緩衝區。1974以敘簽定停戰協議,1979年以埃簽定停戰條約。
24. 1979年後伊斯蘭世界焇煙四起,恐佈主義不單是利益團體的手段,也被政府組織所採行。伊朗發生革命,推翻巴勒維王朝、建立同樣壓迫的伊斯蘭共和國。他們要求美國引渡前沙王回伊朗,因而闖入美國大使館劫持人質。同年發生了蘇聯佔領阿富汗、土耳其在穆斯林與馬克斯主義者戰鬥中軍方接管政府、1980年伊拉克則趁機入侵伊朗。兩伊打的如火如荼,其他國家供應武器、情報,但暗地卻不希望哪一方大勝。直到雙方民生凋敝、無力再戰,1988年在聯合國調停下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