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情緒常是影響決策的重大因素,如果整個社會大部分的人都很生氣時,那勢必會發生什麼事情了(還記得中指蕭吧)。
菲律賓的網路媒體 Rappler 有著不同於其他同行的「情緒導航者」。
Rappler 創辦人 Maria Ressa 觀察到,在社群媒體上,情緒傳遞得比想法更快;例如恐怖主義的蔓延現象中,常可看到情緒在一大群人中傳開來。
Ressa 想探討情緒和社交群體的交互影響,於是試著追蹤新聞報導所引起的大眾情緒。
靠著「Rappler情緒量表」,讀者可以點選看完每則新聞後的情緒,選項包括了:快樂、傷心、生氣、不在乎、激勵、害怕、愉快、懊惱;這些選項,是由一群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
「情緒量表」的主意是一種群眾外包(crowdsource),而每個人在決定要選取什麼選項前,需要先辦別自己的情緒,這過程也會使人們更理性、更能接受新聞所引起的正反辯論。
Rappler 進一步把各則新聞的情緒量表彙總為「情緒導航者」,以圖形總結出當天大眾的心情,並凸顯出各種心情的代表新聞。而且,「情緒導航者」也有助於選出最受歡迎的新聞,讓大眾決定何者是心目中的頭條。
嘗試去辨別讀者的情緒並不是創舉,2009 年美國 NBC 就曾經有類似的作法。目前在台灣也可見到 Yahoo 奇摩新聞設立了實用、感人、開心、超扯、無聊、害怕、難過、火大等 8 個選項讓讀者投票,但投完票才知道結果;同時也有依這 8 個選項提供票數多的新聞,例如今日讀者覺得最實用的新聞是哪些。
這方面的應用仍有不少想像空間,比幾顆星的評價具體多了。而且由大眾幫忙分類,更有利於客觀找出或推薦正確標的。
例如啤酒,菜單上各種啤酒名稱都沒聽過,我怎麼知道喝起來如何?只好選名字好聽的、或是價錢合宜的;此時若有相關的「感覺」指標,例如大部分的人覺得濃郁帶勁或如何,那我可能心裡就會有個底。
其他如設計師風格、圖書、電影、音樂等有情緒或感官判斷偏好在內的評價系統,都有應用的可能。例如 iNDIEVOX、stereomood 等網路音樂電台,已提供了根據心情、場合來播放音樂的選項。
每個行業需要的分類標籤不同,但由群眾來選擇歸類,以及思考是否把「情緒」、「感覺」納入指標,都是可以考慮的設計方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