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部電影的開頭,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蓋·福克斯(Guy Fawkes)在1605年策劃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意圖在11月5日炸掉英國國會大廈並暗殺國王,但事敗身死。這個「精神」卻流傳了下來。

鏡頭在男主角V和女主角Evey間切換,他們都在看著晚上11點的電視,並且在著裝準備外出。

Evey是冒著宵禁的風險出來,卻被秘密警察抓到,正當後者要對Evey不軌時,V出手救了她,自我介紹後還說是音樂家,並邀她一起去看「音樂演奏」。

午夜12點了,11月5日,V拿起指揮棒,音樂1812序曲響起,對面倫敦Old Bailey的法院圓頂上,一手持天秤,一手拿寶劍,蒙著雙眼的正義女神像突然爆炸,伴隨著煙火四射,彷彿慶典的氣氛中,整個法院建築被炸毀了。民眾紛紛跑出來看,而獨裁政府大發雷霆。

《V怪客》(2005) 的開頭,正義女神像的炸燬

V炸毀正義女神像(Lady Justice)是為了象徵對腐敗體制的反抗。正義女神像通常代表公平與正義,但在故事中,它(法院)被極權政府扭曲,成為壓迫的象徵。V的行動旨在摧毀這種虛偽的象徵,喚醒人民對自由和真正正義的追求,同時挑戰政府的權威。這一幕也反映了V對抗不公義的決心,以及他希望激發革命的意圖。
 
電影一開頭是先回顧一個歷史事件,然後拉到電影中的當代,男女主角出場不久就是一個大場面,緊扣觀眾心弦!

《V怪客》(V for Vendetta)的開頭運用了多種敘事和視覺技巧:

1. 歷史背景與語境設定
開頭介紹了蓋·福克斯1605年的火藥陰謀,這為V的蒙面形象提供了背景,還暗示了反叛與革命的主題。讓觀眾立即進入一個關於反抗壓迫的框架,與故事的極權社會設定相呼應。

2. 角色介紹與對比
開頭同時展示了主角V和Evey的準備場景(V穿戴面具與服裝,Evey準備外出)。這種平行剪輯(parallel editing)對比了兩人的不同處境:V的從容與神秘對比Evey的平凡與不安。V的動作充滿儀式感(如戴上面具、披上斗篷),暗示他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象徵性人物,而Evey則代表普通人,尚未意識到即將捲入的變革。

3. 視覺與符號語言
開頭使用了強烈的視覺符號,如V的蓋伊·福克斯面具,立即成為反抗的標誌。面具的笑容帶有諷刺意味,與極權社會的壓抑形成對比。黑暗的色調與倫敦的俯瞰鏡頭營造出壓迫感,強化了極權統治的背景。同時,V的刀刃和斗篷等細節增添了神秘與威脅感。

4. 音樂與節奏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在開頭的爆炸場景中出現,音樂的高昂與爆破的震撼相輔相成,營造出革命的激情與緊張感。音樂與畫面的節奏緊密結合,快速剪輯和爆炸場景推動了故事的動態開場,讓觀眾迅速進入高潮。

5. 主題預示
開頭通過V的行動(炸毀建築)與他的公開演說,直接點明了核心主題:反抗、自由與個人覺醒。V的台詞"Ideas are bulletproof
"(理念是不怕子彈的)強調了思想的力量,為後續劇情埋下伏筆。Evey的視角則代表觀眾的切入點,她對V的行動感到震驚與困惑,引導觀眾逐步理解故事的道德與政治複雜性。

6. 敘事結構的懸念
開頭並未完全揭示V的動機或背景,只展示了其行動的震撼效果,這種懸念設計讓觀眾對V的身份和目的產生好奇,推動劇情向前。同時,極權政府的反應(例如宵禁、宣傳機器)迅速確立了反派形象,讓觀眾對V的行動產生共鳴。


電影開頭以歷史參照、平行剪輯、強烈的視覺符號和震撼的音樂,迅速確立了故事的基調與主題。通過V和Evey的對比,勾勒出個人與體制間的衝突,同時保留懸念以吸引觀眾深入探索。這一開場不僅高效地建立了世界觀,還為後續的革命與覺醒主題奠定了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布瑞悟 的頭像
    布瑞悟

    布瑞悟.生活筆記

    布瑞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