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地 (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歐洲,中世紀與近代的區別

所謂的「中世紀」在歐洲各國並非完全同步且一致的。雖然歷史學家通常將歐洲中世紀定義為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約公元15世紀末)之間,但這個時間段在不同地區的具體起止時間、社會發展、文化特徵和政治演變都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理解中世紀的歐洲需要關注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單一的、同質的整體。

但以「中世紀」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為歐洲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時間框架,近代早期(約公元 1500 年 - 1800 年)是歐洲歷史上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它們在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都呈現出顯著的差異:

1. 政治結構:

  • 中世紀: 主要特徵是封建制度。權力分散在國王、貴族和教會手中,國王的權力相對有限。地方領主擁有對其領地的政治和經濟控制權。忠誠和服務是維繫社會關係的基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名義上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上權力有限。
  • 近代早期: 民族國家的興起是主要特徵。君主權力逐漸集中,國王試圖建立更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削弱貴族和教會的權力。常備軍隊開始出現,國家官僚機構逐漸建立。主權國家的概念開始形成。

2. 社會結構:

  • 中世紀: 社會等級森嚴,以莊園制度為基礎。大部分人口是依附於土地的農民(農奴),社會流動性極低。教會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 近代早期: 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和資產階級的興起,社會流動性有所增加。雖然貴族仍然擁有特權,但其政治影響力逐漸下降。個人主義和世俗主義的思潮開始興起。

3. 經濟模式:

  • 中世紀: 主要以農業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的莊園是主要的經濟單位。貿易規模相對有限,主要集中在奢侈品和少數必需品上。行會組織在城市手工業中扮演重要角色。
  • 近代早期: 商業資本主義興起,貿易規模擴大,新的貿易路線被開闢(大航海時代)。貨幣經濟日益重要,銀行業和金融業開始發展。重商主義成為主要的經濟思想,國家干預經濟以增加財富。

4. 文化和知識:

  • 中世紀: 文化受到基督教教會的強烈影響,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神學和古典著作的有限詮釋上。大學開始出現,但其發展受到教會的制約。藝術和建築主要服務於宗教目的(如羅馬式和哥德式建築)。
  • 近代早期: 文藝復興帶來了對古典文化和人文主義的重新關注,強調人的價值和理性。宗教改革挑戰了羅馬天主教的權威,促進了新教的興起,並引發了宗教戰爭。科學革命帶來了新的知識探索方法,強調觀察、實驗和理性分析,挑戰了傳統的宇宙觀。印刷術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知識的傳播。

5. 宗教:

  • 中世紀: 羅馬天主教在西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會不僅是宗教機構,也是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力量。
  • 近代早期: 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世界的統一,新教各派(如路德宗、加爾文宗、英國國教)興起,與天主教分庭抗禮。宗教戰爭頻繁爆發,宗教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逐漸減弱,但仍然是重要的社會因素。

6. 地理觀念和世界觀:

  • 中世紀: 地理知識有限,人們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了解較少,世界觀主要受到宗教教義的影響。
  • 近代早期: 大航海時代開闊了歐洲人的視野,發現了新的大陸和貿易路線,全球聯繫加強。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逐漸被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取代。

 

中世紀是一個以農業、封建制度、教會權威和相對封閉的世界為主要特徵的時期。而近代早期則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民族國家興起,商業繁榮,科學和理性得到重視,世界觀更加開闊,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兩個時期在社會組織、政治權力、經濟活動、文化思潮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呈現出顯著的斷裂和轉型。

沒有人刻意推動歷史從中世紀向近代早期的轉型,但上面六種元素各自都在演變,匯集成了不同的歷史風貌。

就像河流中不同的支流,它們各自遵循著自身的流向和速度,但最終匯聚在一起,塑造了河流下游截然不同的景色。

  • 內在的演變動力: 每一個社會系統都存在內在的演變動力。例如,封建制度本身就存在著權力分散和地方割據的固有矛盾,而商業的發展則自然會挑戰傳統的農業經濟和社會等級。
  • 偶然性和突發事件: 雖然長期趨勢很重要,但歷史也受到許多偶然性和突發事件的影響,例如黑死病、戰爭、新技術的發明(如印刷術)等。這些事件往往加速或改變了原有的演變方向。
  • 不同群體的行動和互動: 歷史是由無數個體的行動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塑造的。國王、貴族、商人、農民、學者、宗教領袖等等,他們在追求自身利益、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 思想和觀念的潛移默化: 新的思想和觀念(例如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的傳播和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但它們最終會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從而影響社會的發展方向。
  • 技術的賦能作用: 技術的進步(例如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新的可能性打開了大門,促進了地理大發現和全球貿易的擴張,進而改變了經濟和世界觀。

因此,中世紀向近代早期的轉型,並非某個「總設計師」的藍圖,而是各種因素長期作用、相互交織的複雜結果。沒有人刻意按下「轉型」的按鈕,但每一個領域的演變都為下一個階段的到來創造了條件。例如,商業的發展削弱了封建領主的經濟基礎,為中央集權國家的興起提供了動力;印刷術的普及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為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基礎;地理大發現則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世界觀和經濟格局。

這種多因素互動、長期演變的視角,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歷史變遷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避免將歷史簡化為單一原因或個人意志的結果。

文章標籤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明歐洲史-從羅馬帝國,到近代歐洲

環地中海曾出現羅馬帝國這樣的大國,但再也難以重現。帶你看從羅馬帝國的興衰、到近代歐洲與近東秩序的奠定。

一、羅馬帝國早期:地中海是「羅馬之湖」

全盛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2世紀)

羅馬帝國已徹底打敗腓尼基人、並征服希臘化的三個王國(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控制整個地中海沿岸,港口發達、商船與軍艦網絡完善,海上交通比陸路更快、更安全。

透過這條海上命脈,羅馬從非洲輸入糧食、從東方輸入奢侈品,首都的糧食、軍隊補給與貿易運作皆倚賴地中海航運。

二、君士坦丁大帝與帝國東遷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贏得內戰後,出於戰略(對抗波斯帝國)、政治(擺脫元老院勢力)、宗教(第一位支持基督教的羅馬皇帝)、經濟考量(貿易、稅收)

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拜占庭,並將其命名為君士坦丁堡。

三、羅馬帝國的分裂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臨終前已安排好,以希臘語-拉丁語文化分界線,將帝國分別交給兩個兒子。

這是出於帝國太大,東西部的文化認同與治理風格不同、經濟實力失衡、面臨的軍事與安全壓力不同等考量。

這也幾乎是後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界線。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影響了東西方教會神學思想、禮儀習慣和組織結構的發展,並在政治因素和神學爭議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導致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分裂。

四、西羅馬帝國的衰落與滅亡

西羅馬帝國面對日耳曼民族的遷徙與入侵,逐漸喪失對領地的控制。

公元429年,日耳曼部族的汪達爾人,從西班牙橫渡直布羅陀,奪取北非各省,建立汪達爾王國,使西羅馬帝國失去糧食、稅收、兵源、海權,元氣大傷。

公元476年,日耳曼將領奧多亞塞廢黜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

這裡提一下高盧等地脫離羅馬帝國的發展,

公元486年,法蘭克人領袖克洛維一世征服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殘餘勢力,建立法蘭克王國。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接受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象徵西羅馬帝國精神的延續。

公元843年,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今法國)、東法蘭克王國(今德國)、中法蘭克王國(870年被前2者瓜分,含今義大利、低地國),彊域廣大。雖然宗教(天主教)統一,但語言、風俗、部族意識強烈,實際上常各自為政。

五、東法蘭克王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奧托一世獲教宗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誕生。

公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從宗教衝突轉變為更明顯的政治權力鬥爭,這場毀滅性的戰爭進一步削弱了帝國的統治,確立了各邦國在內政和外交上的主權,使得皇帝的權威更加空虛。

其中1640年-1688年在位的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將普魯士打造為軍事強國,

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標誌著德國真正開始崛起為歐洲的強大力量。

六、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家族值得一說。

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當選神聖羅馬皇帝,後來查理五世(1519–1556)更同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王國(掌控西班牙、義大利南部、荷蘭、拉丁美洲殖民地、菲律賓等),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

1806年,在拿破崙壓力下,法蘭茲二世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1918年,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解體,哈布斯堡王朝終結。

從家族的崛起(約11世紀)到奧匈帝國的解體(1918年),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歷史上活躍了超過800年的時間。若單純以王朝的統治時期來算,也超過了500年。

七、西法蘭克王國與法國崛起

公元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國王,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

公元1180-1223年,腓力二世的統治是法國真正開始崛起為歐洲強國的關鍵時期。

公元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末期,法國最終擊退了英格蘭的入侵,王權得到加強,並開始走向統一和強大。

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第一共和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

1814年,法蘭西王國復辟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第二共和,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

八、伊比利半島與西班牙的誕生

公元415年,西哥特人應西羅馬帝國的要求前往伊比利亞半島,打擊在此作亂的其他蠻族,在西羅馬帝國衰落後建立了西哥特王國。

公元711年,來自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安達盧斯。

在北部的一些基督教王國持續抵抗下,展開了漫長的「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最終在1492年,卡斯提爾和阿拉貢聯合王國攻克格拉納達,結束了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並被視為西班牙建國的開始。同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

九、查士丁尼一世與東羅馬帝國的短暫復興

查士丁尼大帝(公元527-565年)想恢復羅馬帝國昔日疆域,但代價高昂、資源枯竭。

公元534年,查士丁尼一世打敗汪達爾王國,重新控制北非。

公元554年,擊敗東哥特人,收復義大利(包含羅馬),但花了近20年,而且戰線太長,短期收復、長期守不住。

此時東方的波斯帝國仍持續威脅邊境,且阿拉伯帝國接著崛起,查士丁尼的繼承者無同等雄心與資源,逐漸放棄西方戰線。

義大利的部分:

公元568年義大利北部被倫巴底人攻陷,教宗積極組織羅馬人民抵抗倫巴底人的入侵,並尋求外部勢力的援助。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贈送土地給教宗,被視為是教宗國的開始。

962年中、北部名義上處於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但地方貴族和城市逐漸發展出自治權力,並在貿易中成為強大的城邦(佛羅倫斯、米蘭、威尼斯、熱那亞、比薩、阿馬爾菲),

最終19世紀義大利才再次統一。

北非的部分:

公元639~69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東羅馬帝國在北非的所有據點,並於711年入侵伊比利半島。

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將帝國的中心從大馬士革遷至新建的巴格達,對北非的控制力減弱。王朝後期,北非各地方總督開始實質上獨立統治其管轄區域,陸續脫離阿拔斯王朝自立。

從16世紀開始,鄂圖曼帝國逐漸控制了北非的部分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

在19世紀和20世紀,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先後入侵並殖民了北非,結束了鄂圖曼帝國在該地區的統治。

十、東羅馬帝國的衰亡

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內部的瘟疫與外部的戰爭使帝國逐漸衰弱。

東羅馬帝國與波斯薩珊王朝的長期戰爭,極大地削弱了雙方。

7世紀,新興的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奪取了東羅馬帝國富饒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對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造成沉重打擊。

8-9世紀,伊蘇里亞王朝成功地抵禦了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多次圍攻,保住了帝國的核心領土。

10-11世紀,馬其頓王朝被認為是東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收復了失陷的領土,包括巴爾幹半島、安納托利亞東部和部分敘利亞。

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了短暫的拉丁帝國。

公元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隨著東羅馬帝國的衰落,許多學者攜帶大量的古希臘羅馬文獻逃往義大利各城邦,為西歐帶來了珍貴的古典文化遺產,擴大了對古典學術的研究、以及14到16世紀間的文藝復興

並且,因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其他歐洲國家想尋找新航道直接與東方(印度、中國)貿易,成了15至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起因之一,葡萄牙人1488年繞過非洲好望角、1498年繞過非洲至印度、1500年發現巴西。西班牙人1492年發現美洲、1519-1522全球環航、1521攻陷菲律賓。

在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抵抗波斯、阿拉伯、鄂圖曼土耳其,最終於1453年滅亡的近千年時間裡,

現今英、法、西、德、義等國的土地上都已各自出現了強大的勢力,阻擋了鄂圖曼土耳其往西擴張,止步於巴爾幹半島。

但鄂圖曼土耳其未採取強制改信伊斯蘭教的政策,故伊斯蘭化的程度在巴爾幹不同地區差異很大。

十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_13世紀

13世紀末,鄂圖曼土耳其於在小亞細亞崛起,1453年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

16世紀,蘇萊曼大帝時,日趨鼎盛,其領土橫跨歐亞非三洲。

16世紀到19世紀,與波斯王朝之間爆發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兩個帝國都渴望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巴格達多次易手。

公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鄂圖曼帝國幾乎被瓜分。

公元1923年凱末爾推翻蘇丹的統治,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十二、阿拉伯帝國_7世紀

7世紀初,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傳播伊斯蘭教。

公元632-661年,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長期戰爭削弱了自身,四大哈里發領導穆斯林進行了驚人的軍事擴張

公元661-約945年,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發展與鼎盛,隨後中央權力逐漸衰弱,各地的埃米爾(統治者)和蘇丹(君主)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權

1258年,蒙古鐵騎攻陷巴格達,阿拔斯王朝終結。

此後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和重組,除了波斯王朝和鄂圖曼帝國,還有許多其他的伊斯蘭帝國和王朝在不同地區崛起,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和勢力。

十三、波斯_前6世紀

特別提一下波斯,

公元前550年左右,居魯士大帝被視為波斯帝國的奠基人,推翻了米底王國的統治,統一了波斯部落,並開始對周邊地區進行征服。

公元前499-前449年,希波戰爭,希臘城邦阻止了波斯帝國向西擴張。

此後在羅馬帝國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東方主要對手是波斯帝國不同的王朝,例如安息帝國(約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和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

公元前53年,卡萊戰役,安息擊敗了羅馬軍隊,阻止了羅馬向東的擴張。

633年至651年,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征服了薩珊波斯帝國。

阿拉伯語成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了原有的瑣羅亞斯德教。但波斯文化並未完全消失,反而在伊斯蘭文明的框架下繼續發展

9世紀至13世紀, 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波斯各地湧現出許多本土王朝,他們在名義上承認哈里發的宗主權,但實際上擁有高度的自治權。波斯語重新成為重要的文學和行政語言,取代了阿拉伯語在許多領域的地位

13世紀蒙古西征,滅亡花剌子模王朝,之後建立了伊兒汗國(1256年-1335年),蒙古統治者逐漸接受伊斯蘭教和波斯文化,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恢復。

而後出現了強大而短暫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帖木兒及其後裔同樣重視波斯文化,撒馬爾罕和赫拉特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

16世紀,薩非王朝(公元1501年-1736年)結束波斯地區長期的分裂局面,並將什葉派伊斯蘭教確立為國教,與崛起於西方的鄂圖曼帝國展開長期的競爭,僅管對手是蘇萊曼大帝,波斯仍未被徹底征服。

公元1722年,薩非王朝已逐漸衰敗,來自東部的阿富汗人甚至攻佔了首都伊斯法罕。後續波斯又出現了數個王朝。

波斯在歷史上展現了強大的韌性,儘管經歷了羅馬帝國的長期對峙、阿拉伯帝國的征服和鄂圖曼帝國的爭霸,但其核心領土和文化認同一直得以延續,並最終以獨立的政治實體存在至今(現代伊朗)

十四、英國_16世紀

1066年諾曼征服,可以視為英國開始形成一個更統一和強大國家的重要開端。

1455-1487年,剛打完百年戰爭,英國就因王位繼承權的爭議,爆發了內戰「玫瑰戰爭」,都鐸王朝成立。

1558-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被視為英格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是英國真正開始崛起為世界強國的關鍵時期。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了海外探索和殖民活動

18世紀是英國成為全球霸權的關鍵時期,其海上力量和工業實力無與倫比。1776年瓦特製造出第一台實用蒸汽機。

十五、俄國_18世紀

在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下,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並在伊凡大帝(1462-1505 年在位)的領導下擺脫了蒙古的控制。

彼得大帝 (1682-1725 年)的統治是俄羅斯走向強國的關鍵轉捩點。 他進行了全面的西化改革。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擴張與發展 (1762-1796 年)進一步鞏固了俄羅斯作為歐洲強國的地位。

十六、基督宗教

從西羅馬帝國開始,教宗制度也逐漸發展成熟: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宗教合法化,當時教宗(Pope)是對主教的尊稱,未專屬於羅馬主教。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451年,羅馬主教良一世,積極主張羅馬主教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傳說聖彼得在此殉道),故在教會中有普世權威,被稱為教宗制度的奠基人。此時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和東羅馬帝國統治者,雖然尊重羅馬教會的地位,但並未完全接受羅馬主教對整個教會的管轄權。他們強調君士坦丁堡作為新羅馬的地位,並致力於提升東方教會的自主性,這也為後來的東西教會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解之時,人民轉向教會尋求穩定,也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東哥特王國統治 (493年-553年)時期,對教宗採取相對寬容和尊重的態度,教會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管理城市、提供社會服務和救濟貧困的職責。羅馬教會和教宗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漸上升。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公元1000年左右,為中世紀早期,文藝復興時被認為是黑暗時代。

公元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了尼西亞基督教,接受了羅馬教會的信仰。其對羅馬教會的支持至關重要。在日耳曼化的歐洲,教宗扮演整合君主、修道院與地方主教的重要角色。

公元568年,收復羅馬的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後不久,倫巴底人入侵義大利北部,並不斷向南擴張,對羅馬構成嚴重的威脅。雖然名義上羅馬仍在東羅馬帝國統治之下,但實際上教宗不僅是宗教領袖,也開始在城市的管理、防禦以及與倫巴底人的交涉中扮演重要角色。

6世紀末至7世紀初,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在與日耳曼各王國的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派遣傳教士向尚未皈依的日耳曼部落傳播尼西亞基督教,在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傾向於接受羅馬教會的領導。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擊敗倫巴底人後,將義大利中部的一些土地贈予教宗,被視為是教宗國的開始,教宗開始擁有世俗統治權。

公元800年,教宗利奧三世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進一步提升了教宗的地位和羅馬的象徵意義。

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正教會拒絕承認羅馬教宗為領袖,但在西歐,所有主教都需向羅馬效忠。東正教實行自主教會制,各地方教會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獨立自主,由各自的牧首或都主教領導。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牧首)享有榮譽上的首要地位,但沒有對其他自主教會的直接管轄權。

11世紀,教宗格里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之間爆發了關於主教任命權的鬥爭。最終教宗取得勝利,確立了教會在任命神職人員方面的獨立性,也間接削弱了國王的權力。

12-13世紀,尤其是在教宗英諾森三世時期,教宗的權力達到頂峰。英諾森三世成功干預各國事務,廢黜反對他的君主,並迫使國王屈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各國的君主權力逐漸加強,建立官僚體系和軍隊,試圖將教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1378-1417年,西方教會大分裂,出現位在法國和義大利兩個教廷,使得教宗的權威大打折扣。

16世紀,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的宗教改革挑戰了教宗的權威,主張「唯獨聖經」,並導致了新教的興起,極大地削弱了天主教在歐洲的影響力。

文章標籤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2015年1月的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報導,才發現非洲最大的城市不是在比較耳熟能詳的南非或埃及,而是在拉哥斯,大約有1,300~1,800萬人。因為成長快速,當地政府也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

拉哥斯位於西非的奈及利亞,該國人口1.7億人,也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1914起為英國殖民地,1960年獨立後為大英國協會員。1999年結束軍方統治、走向民主後迅速發展,2010年的GDP已趕上南非,2013年GDP美金522b,更南非的350b拋在後頭。但奈及利亞並非天然形成,而是列強畫界,種族衝突難以避免。

該國主要有三個種族,Yoruba優羅巴、Hausa豪沙、Igbo伊博。拉哥斯主要是優羅巴族的居地。

未來,當許多現在的大國邁向老齡化,人口逐漸凋零,經濟衰退。而這些新興大城的人民正值青壯年,世界會否翻轉過來,由他們來主導呢?

又或者迅速成長的需求破壞了環境,2000年時奈及利亞的消費支出是$24.4b,2013年是$320.3b。餵不飽的將來和承受不了的地球,引發的崩潰將超前了人類的科技及自制?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jtmplhhz  

遠古傳說常常讓人難以置信,經過近代的考古及文獻探討,終於有了更合理的解釋呢!三皇五帝的傳說因不同目的和視野,有不同的版本,但真正的歷史在時間、範圍、及複雜度上,是遠遠超過於此的。作者整合了近代許多學者的發現,整理對歷史的最新瞭解,讓人耳目一新呢!

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後,從採集過度到漁獵及農業,這時父系社會漸漸比母系社會更有優勢。到了新石器時代後期,古代的中國大陸已有許多的部族文明,在交通相對容易的黃河流域,彼此交流與征戰的機會比其他地方容易,於是部族兼併後的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了伏羲、炎帝、神農等共主名號,這些名號是被推舉的領袖的稱呼,而非一人之名。黃帝與炎帝的興替、黃帝及蚩尤的黃河流域部族的戰爭,亦是如此。

爾後黃河地區的邦國聯盟在堯、舜、禹多年領導下治水有成,並在長期戰爭中打敗長江地區的三苗集團,讓聯盟更加緊密。自來勝者常毀滅或貶抑對方的存在和過往事跡,中原中心論逐漸成了歷史觀的主流,大家就都變成炎黃子孫了。直到考古興盛,才發現在長江流域也出現過不少不遜於黃河流域的文明遺跡,東北、華南也各有發現。以前認為中華文明由黃河流域土生土長,然後散播出去的看法,如今看有了不同的認知。

夏禹的聯盟打敗三苗,並把民主式的決策權集中到一身,把領導權由盟族推選轉往父子繼承。夏商兩代的王權勢大,夏鑄九鼎納各族的百獸圖騰,商則把最多部族接受的鱷魚加工變成龍,作為共同的圖騰象徵,並進一步獨佔祭祀以神權統治各族。夏商的時代就這樣過了一千年。此時若君王無道想推翻很不簡單,昏君、暴君並非罕見,但因為需要獲得大多數其他氏族的支持,成湯和姬昌舉事前都曾被囚,若非各種條件俱全也很難成功。

周滅商不久,王叔姬旦主政,利用分封親族鞏固王權,以新封國監視舊邦國,把聯盟轉變為封建王國。並且設立常備軍,建立分工和分層精密的集權政府。又為了避免爭奪王位產生動亂,毅然讓位給武王的長子,確立嫡長子繼承制,並決絕地打擊母系社會的風習,使女性的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徹底改變。

封國是由周族帶著歸順的降族,駐防戰略要地和土著共處,而且周室對各封國並非一視同仁,而是相當仔細謹慎、因地制宜的分治制度,在社會事務上懷柔,在經濟上改革。初時朝小野大,對周室有很強的向心力,但日久之後也由血緣向地緣過渡,當王室因不斷分封而衰微、封國就地四出兼併而強盛時,歷史就演變成春秋戰國的割據。

然而各封國內部也是如此,國君再分封給士大夫,使得士大夫甚至比國君更有實力!封國內外都頻繁的發生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此時用人唯才,百家齊鳴,社會的橫向和縱向流動都增加。戰國時期各國已是君主專制,而且追求全面的富國強兵策略,形成一種多元決策體制。分頭競爭,加速了各種技術、理論與社會制度發展,追求更高的效率和生產力,並廣泛的採用鐵器,也讓崇尚君權的學說成了華夏學說的共同基礎。長年的戰爭也讓思想界開始期望統一,此觀念成為數千年以來方興未艾的統一意識。

秦滅六國,王權遠超前代。但也因過於嚴密,讓天下不待賢人號召,各地迅速起義將其推翻。漢初以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德刑並用,直到漢武帝大肆揮霍,最後幸而懸崖勒馬沒讓帝國崩潰。在這王權高漲的時代,帝國版圖空前擴張,但宮庭內鬥成了帝國解體的原因,外戚和宦官輪流執政,糾紛規模和頻率都是空前。同時因集權統治下錯誤的政策影響巨大,後期政治敗壞、吏治不修、民變四起,破壞的規模也是相當驚人。

中國和北方的爭戰攻防,一直持續不斷。廣義來說俄羅斯也可以算是其中之一呢!我們的教育把民國和清朝以前的中國分開看,但整體來說,俄羅斯和漢、唐時期的匈奴、突厥一樣,都是北方民族的代表。清朝時俄國趁清朝衰弱,趁火打劫式的以條約奪走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以及北疆許多領土,也可算是這段歷史的延續。

而漢、唐時期透過對外交流,許多新事物傳到了中國,成了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東漢末期漢靈帝對西方傳來的椅子的喜好,改變了中原人席地而坐的習慣。也開始吃饅頭、燒餅等粉食。二胡、胡琴等也廣受歡迎。

宋代為防前弊,重文輕武,讓下屬互相制約,權力更加集中在皇帝一人,也鼓勵諫官批評其他臣下。但皇帝無法處理這麼多政事,反而委諸一人,讓權臣為害尤烈。而諫官把目標指向大臣,除了使皇帝更不知反省,也造成黨爭頻仍。但宋代王權轉移平穩,也沒出現后黨弄權的情況,而且士大夫重氣節,弊雖多而無大亂,宋將亡時,抗節死義之士尤多。

但宋初重視無為,大臣多因循苟且,官制循資漸進、凡事得過且過,使得宋朝始終難有大作為,即使變法也難以貫徹。宋代官員俸厚譽隆,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眾多,當不了官的人就去教書,使得教育更加普及。在軍事方面,宋代刻意弱化軍隊,防內甚至防外,但也徹底穩定了四川,結束自漢以來每次中原大亂必求獨立的狀況。後來南宋甫立,一些個別能將在建制外自籌自練,朝廷雖顧忌但也不得不倚重,最終還是出現了岳飛這樣的悲劇英雄。

經濟方面,宋代的經濟大幅發展,稅收是唐的好幾倍,人口激增,農村就業不足,許多人從商,社會也開始接受工商亦本的想法。宋初舉措的優缺點,似乎是經過深思後的佈局及選擇。宋朝對外雖弱,但卻比五代和遼、金、西夏撐得久,內部也相對穩定,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長足發展。

元代統治者不以農業為基礎,也不以中國為主體,對原本的風俗文化也不干預,並未改變以華夏為中心的世界觀。但元掃平唐末以來持續對峙的數個政權,讓明朝建立時能迅速一統。而清朝以中國為主,卻讓傳統華夏文明的極限顯露出來。康雍乾三朝明君在位,國勢鼎盛,人口空前成長,但後期吏治敗壞、天災頻仍、生態惡化、以及面臨國內外艱鉅的挑戰,現有體制無法因應,終至無可救藥。

書中特別為廣東闢出專章。歷史上廣東常是沿海貿易最發達的地區,在清朝也是人口過剩時國內移民的地理極限,從廣東和福建移民國外的華僑人數眾多,可見一斑。

最後作者將清未面對西方列強時無力抵抗的原因,就文明發展的角度來剖析,認為是君權過於擴張,無法保障個體權利,並且重農卻不愛農的策略下,將民力投入耕作卻仍不得溫飽。這兩者歸結導致經濟的凋敝、以及思想的禁錮。

再次回顧數千年以來的歷史,我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時代了,從君權中解放、個人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物質充裕、思想行動皆自由!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wfddf

美國在台協會的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出書《台灣的未來》,從美國的觀點以及他的研究心得,來討論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透過國共以外第三者的角度,可以更客觀瞭解到歷史的脈絡。

十七世紀以來,來自泉洲、漳洲的福建人和粵東、閩西的客家人這三個族群來到台灣,彼此械鬥下取代原住民成為台灣島上的多數族群。1940年代中國大陸內戰,200萬軍民隨國民黨政權來台,為了鞏固政權以高壓統治原有的居民,讓居民在意識上起了變化,成為後來「創造」本省人和外省人隔閡的原因。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台灣與大陸之間。許多意識型態都是被塑造出來的。當北京政府一再否定台灣的權利,台灣人就越來越不認同中國。對台武嚇及貶低之餘,只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居民紛紛轉向雙重認同,同時認為自己也是台灣人,甚至只認為如此。

當時兩蔣政府面臨的許多內外壓力,歷史課本上都略過不提,我也被教育成國民政府的忠實支持者,為共黨用卑劣手段竊據大陸、中華民國在國際受盡打壓而忿忿不平。軍政、訓政、憲政的順序多麼理所當然,戒嚴動員戡亂否定民權怎麼會有錯?那時課本還說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結果真相似乎是美國怕兩岸打起來把他拖下水,所以派來維持秩序的,要不然民族救星將中正可是恨不得趁韓戰拖著美國打回去解救大陸苦難同胞呢!當然,相對而言,毛澤東也失去了一舉拿下台灣的契機,於是就有人稱之為「蔣中正的西安事變」。

韓戰之後又有越戰,蔣介石期待國際局勢轉向對己有利,在國際上毫無彈性的堅持中華民國是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但越戰時美國卻反而尋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轉而承認北京政府。自此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是否為一個正常的主權國家,成了糾葛不斷的問題。北京此後不停的在各種國際組織打壓台灣,沾沾自喜,結果反而讓想爭取的台灣人民對其更為疏離反感,正所謂戰術成功,但戰略失敗。

數年來慢慢瞭解到蔣介石不是那麼偉大,國民黨的統治不是那麼光彩、國際政治的現實不是那麼天真。當年美國支持台灣,卻對國民黨的高壓統治視若無睹,可說就像是數年前對中東或非洲某些獨裁者的支持,台灣有幸在蔣經國及李登輝的領導下從威權過渡到民主政體,但也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尷尬憲法及無法名正言順的國際地位。我想未來這個結的解決也只能是水到渠成,無法靠誰的努力去解決吧!

本書還提供了近年來兩岸關係的重要發展經過、包含各時期的政策及論述的轉折,相當難得!回顧過去,覺得李登輝在國民黨保守派的疑慮、以及民進黨的挑戰下能站穩,並力抗大陸一國兩制想矮化中華民國的文攻武嚇中堅守立場,相當的不容易!

由美國人的眼光看著北京及台灣內部不同黨派對兩岸政策的思惟變化,似乎更能超然而不預持立場。而且回顧比演變當下看得更清晰,這就是當局者迷的意思吧!

對於台灣的政治制度,書中也提出了看法。由於單一選區多席次的選舉制度,民意代表傾向強調自己甚於服從黨紀,立場也可能偏向極端,因為只要有足夠的個人支持度即可。而民代又可在各種委員會中自由選擇,端看何者有利,無法專精於特定領域。

對北京政府官員及民間知識份子對台政策的見解,以及民族主義和政治體制如何影響與限縮對台政策及理解角度,本書都有精闢的討論。對於譯者精確的文字掌握,也讓人讚賞!彷彿原本就是中文寫作的呢!

對台灣的決策過程,作者認為高階官員的權力不在於法律的規定,而是看和總統之間的私人關係親疏。而且不管高低層,跨部會協調都很差。同時和北京一樣,都會犯認知錯誤的過錯。原因之一是因為總統會透過常態機關以外的管道訂定政策,而這些機關卻沒有機會檢視這些構想,總統自己作決定,而非各部會協調考量產生的健全決策。

本書英文版完成於2005,直到2010才出了中文版,而現在已經是2012年底了。7年過去,兩岸已經完成了三通、簽定ECFA、甚至連民進黨也有高層訪問大陸。互動更加緊密、情況漸趨和緩,希望未來仍繼續朝好的方向發展。本書被列入「公務人員專書閱讀選書」,的確是個好主意,希望對兩岸關係有所關心者都能看看此書。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眼看歷史    

本書分上、下冊。上冊交待中、日、韓及其他鄰國的歷史,把一些國與國間的關係、以及課本中偶然出現的古國做一較完整的介紹,對於瞭解各國歷史的人來說,有提挈綱的效果。但真正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在下冊。
 
承繼上冊不以單一國家、朝代為中心,而以影響範圍所及來論述的觀點,在下冊所及的思想、宗教、興亡、思想上,發揮了融會貫通的優勢。
 
不過很可惜的沒有進一步講到現代台灣,例如一貫道、齋教鸞堂等。倒是有一段講到現代日本的「創價學會」,雖然短,但也讓人眼睛一亮呢!
 
許多歷史事件的發生、甚至改朝換代,幕後推波助瀾的常是人民的想法變了。而宗教與思想學說的傳遞創新,常是在更早前就開始發酵,終至龐然而無可抵禦。
 
下冊中有把中日韓三國禁止基督教傳教作了比較。禁教先後順序是日中韓,禁絕程度則是韓中日。主因是因為教宗決定禁止祭祖祭孔導致與傳統價值觀相差太大。但日本卻是最先醒來,進而染指中韓兩國。
 
現代史的部分,鴉片戰爭是英國借自由貿易之名強銷鴉片,而清朝荒腔走板的因應導至簽定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偏偏後來又自取其辱,引發英法聯軍,又多簽了好幾個不平等條約。與之前一味把過錯推到西洋列強身上,原來清朝開釁取辱的例子也不少呀!
 
而清末大臣以李鴻章掌權居首三十餘年,卻是個違誓殺降、不守信諾、沒有承擔的人,連中法戰爭打贏,也簽了個不平等條約!?…難怪孫文只有革命一途了。不僅如此,書中也詳述了清朝在西化方面的努力,以及為什麼無法成功,覺得對當時的社會氛圍有了更深的瞭解…
 
對於琉球被日本併吞的歷史,原來也有清朝的袖手旁觀。琉球當時同時向中、日朝貢。而日本藉琉球船難漂流而被台灣牡丹社原住民殺害之事出兵台灣,因清朝急於謀和,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之舉,結果無異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國民。於是日本出兵琉球時,中國因內憂外患太多,不理琉球國王的求援。琉球王朝五百多年的歷史,就此滅亡。
 
國家衰弱時,不僅在領土、外交上多所挫敗,海外僑民的處境也相當悲慘。美國的「排華法案」就是一例。
 
光緒被慈禧毒死後,由光緒的弟弟醇親王攝政,但施政又不得民心,1911年將鐵路收歸國有,引發武裝抵抗,提供了辛亥革命成功的要件。這時日本首相西園寺公望說:「一國最好是不要革命,但是革命一但開始,必定要成功,否則政治永遠不會安定。這是歷史的法則。幫助他國鎮壓革命,是一件不應該而不可能的事。」的確,從歷史來看,如果一國需要外國的幫助來鎮壓革命…那他自身的氣數也不長了XD
 
之後還看到了日本軍部如何挾持政府與人民,堅持發起戰爭,再對人民洗腦。還有俄國和中共在我國抗日中的努力,這些歷史也是之前所受的教育中不曾提及的。
 
抗日時花園口黃河決堤在別的書有看過,這裡還提到長沙大火的焦土政策。其實國民黨在大陸同樣犯了許多錯誤,不比共產黨清聖多少…當權者只是名稱不同,卻常為人民帶來苦難。如此我們能夠只因為名稱,而定好惡嗎?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在於執行不力,任用了小人呂惠卿。最後被小人出賣,才感慨沒聽司馬光的話。

2.王安石親自在小範圍執行時取得了成功,但在推廣到全國時卻遭到了失敗。

宋神宗雖然贊成司馬光的看法,但仍然採用了王安石的作法,只是內容和方式都大幅修改,司馬光因而離開。十六年之間,王安石主持變法,司馬光寫資治通鑑。面對問題,王安石提出解決方法,司馬光似乎沒有,而且十六年間守著自己的承諾,對變法不置一詞。

三個君子,卻無法取得成功,非常可惜!如果王安石和司馬光可以好好合作,結果應會不同。但事實如此,即使找到最好的人才,彼此欣賞、沒有私心,卻還是可能因理念不同而無法合作。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到誠品的排行榜,直接拿起這本書看了看,就決定買走!這是我買書最快的一次。

作者是旅日的中國學者,立論較能從兩岸的意識形態中跳脫出來。內容果然也沒讓我失望,

從小讀的歷史,沒有寫到英日等列強侵略清朝的決定,在其國內與國際間的折衝,也沒提到為什麼清朝會如此回應。還有蔣介石如何丟掉大陸、文化大革命前後的情形。這本書都有了!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本書的問世。

當然還有些事沒提到,或只寥寥數筆,也沒有和台灣較深入的連結,例如1860北京條約迫使淡水開港。有待讀者自行了解囉!

我要再讀一次!

對比最近北韓政權的世襲鎖國,還好中國沒有變成這樣呢!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世界文明史》是一套〸多卷的鉅著,有著像《史記》般的地位。本書是作者的最後一冊,也是心得結晶。光憑此點,聽起來就很值得一讀!

能否藉歷史燭照出現今的情勢?做出更好的判斷與決策?甚至預測未來的興衰?讀史,是為了採取行動。歷史是像天堂般遼闊的空間。

文明首先依自然條件的限制來發展,例如河、海的滋養及山川的阻隔。但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突破海天的限制,歷史也跟著改寫。

生物法則是歷史的基本啟示,生存就是競爭。自由和平等時常互斥,最後只能盡量在法律及教育機會上求公平。並且在人類特有的劣生學現實下,努力繁衍並教導出優秀的下一代。

種族無足輕重,混血後因著自然環境、政經發展產生自己獨特文化時,新文明就出現了,並定義新種族。歷史上總是南方創造文明,北方征服。中國歷史上只有兩次是由南向北征服,一是朱元璋創立明朝,二是蔣介石的北伐。

人性,人類基本的傾向與情緒,幾乎未曾改變。英雄只不過是歷史的執行者與代言人,是無窮原因之果,也是無數後果之因。保守與激進同樣重要,其間的張力促成了團結和改變。

人類的罪惡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人墮落的污點。被歷史記錄就像報紙上的新聞一樣,總是特異的人事物,和實際生活是很不同的。

宗教是史冊裡的不死力量。歷史證明,人們需要宗教提供安慰和希望,只要貧窮存在一天,上帝就存在一天。教育普及後,神學變成表面上的順從,而不再對行為和影響產生真正的影響。我們因宗教的解放而雀躍,但我們發展出獨立於宗教以外的倫理道德來限制我們貪婪、好鬥、好色的本能嗎?我們是否擁有太多我們智慧無法消化的自由?

經濟是社會有機體的緩慢但必然的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重分配是舒張。經濟因素幫助我們更看清歷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則是財富集中與分配的歷史一部分,這兩者很快要聚首了。

民主制度像鬧哄哄的插曲,並導致貧富對立。真正且唯一的革命在於心智的啟蒙及性格的增進。民主政治是最困難的制度,需要廣泛而普及的知識,而一般人有權利時,常忘了也該擁有智慧。人類天賦不平等,但為了整體的利益,應有權利擁有幾乎平等的機會和教育資源。若民主受戰爭左右或威脅,民主社會的自由可能因鬥爭需求而一項項被放棄。我們的自由經濟成功創造了財富,但若無法同樣成功地分配財富的話,獨裁者的出現將併吞民主世界。

戰爭是歷史常態,和平是特例。當一個團體或文明衰亡,多半是因為它的政治或思想領導者無法成功迎接挑戰。國家會亡,但韌性堅強的人會收拾起工具和手藝,帶著記憶出發前行。如果教育加深了這些記憶,文明會跟著他走。

如果教育是文明的傳承的話,我們無疑是在進步中。文明無法繼承,必須重新學習。科技發展不能算是進步,只能算是為了達成舊目標的新方法。人類一再強化工具,卻沒學習如何改變目標。幾乎任何預設結局都可以從歷史中得到案例來印證。如果更加幸福就表示進步,那一開始我們就知道沒這回事了--人的煩惱永無止境。若進步是對環境的控制力增加,那進步是存在的。且重點在於一般人是否增加了控制生活的能力。

教育是儘可能地將我們的智慧、道德、技術和美感傳承給最多的人,以增進人類對生命的理解、控制、美化和享受。人類生存的意義在於人類自身的投入。我們應該以能夠賦予人類生命的意義而驕傲,而且,有時這個意義很重大,能超越生死。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還真想寫一篇記錄1911-1949之間的歷史呢!這38年間,中國大陸戰爭不斷,一如歷史上朝代更迭之際群雄逐鹿中原。而後直到1979,才算步入真正的和平。

1911年湖北武昌領導辛亥革命成功。清廷由北洋軍統帥袁世凱主持。1912年孫文於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而後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2月隆裕皇太后發<<宣統帝退位詔書>>,3月袁世凱於北京就職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2-1928年間,北方由袁世凱等北洋軍舊部掌權,輒有恢復帝制的想法。1916年袁世凱病死,各地形成軍閥割據。1920年直皖戰爭、1922年及1924年兩次直奉戰爭,最後奉系張作霖與倒戈自立的西北軍馮玉祥擊敗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錕、吳佩孚。

南方的局勢1920年由陳炯明擊敗桂、滇系軍閥後請回孫文,但又因北伐意見不合。而後1923年陳炯明又被擁護孫文的桂、滇系和倒戈的粵軍擊敗,1924年孫文決定聯俄容共,在蘇聯援助下創立黃埔軍校,以蔣介石為校長,計劃北伐。

1924年張作霖、馮玉祥擊敗直系吳佩孚、曹錕後,馮邀孫文北上共商國是,但孫文不久病逝,留下爭吵不休的蔣介石和汪精衛。


1925年汪精衛於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北方則有張作霖、馮玉祥相爭、以及逃到武漢的吳佩孚、段祺瑞舊部閻錫山。
1926-1928年間,蔣介石掌權後與李宗仁領十萬兵力從廣州北伐,擊敗吳佩孚及其所部孫傳芳。但旋於1927年發生寧漢分裂,從此同樣系出黃埔的國民黨與共產黨勢如水火,共產黨由朱德於南昌舉兵反蔣、毛澤東在江西井岡山建立據點。1928年馮玉祥、閻錫山加入蔣介石、李宗仁的北伐陣營。張作霖戰敗後退回東北,卻遭日本人炸死,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北伐結束。


1929年,北伐之後的中國依然軍閥割據,主要就是、馮李、閻四派。矛盾激化後爆發1929蔣桂戰爭(蔣vs李)、1930中原大戰(蔣vs馮、閻、李),蔣介石雖勝但也師老兵疲,此時隔岸觀火的東北軍張學良入關支持蔣介石,宣布停止內戰。關內大戰再度以張學良支持蔣介石而告終。這些內戰再度讓中國元氣大傷。


1930-1936年間,外有日本發動一連串事變侵華,內有國共五次軍事衝突,國民黨內部也紛爭不斷。


1936年西安事變,東北軍張學良和西北軍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停止勦共。雖然成功,但張、楊二人也從此失勢。


1937-1945年間中日爆發全面戰爭。汪精衛在日本扶植下成立傀儡政權。日本投降後國共為了爭奪日本撤出的地盤而迭有戰事。


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爆發全面戰爭。
1949年毛澤東、周恩來控制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敗退台灣、李宗仁遠走美國。白崇禧、張學良、閻錫山亦撤到台灣。


1950年毛澤東在蘇聯要求下出兵,派彭德懷領軍參加韓戰。同時對內進行各種整肅異己的運動。
1959-1961年毛澤東推出「三面紅旗」,引發饑荒,死亡人數統計在1000萬-4500萬之間。
1966-1976年毛澤東實施「文化大革命」,是中華文明的浩劫。周恩來設法拯救了許多文物,毛澤東繼除掉彭德懷、劉少奇、林彪之後,下個目標就是周恩來,同年兩人先後離世。

1977陳雲和鄧小平掌權,開始建設國家。兩派共識在於經濟改革開放,政治不容置喙。
1979年中共停止對金門炮擊後,兩岸維持和平迄今。

1989胡耀邦過逝,發生了六四天安門事件,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諱莫如深。但媒體輿論在網路科技的推展下,愈來愈能夠討論公共事務了。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就想看柏楊寫的那一套黃皮資治通鑑,可是實在太難懂了。這本是以明朝張居正為了講述給萬曆黃帝聽的版本「通鑑直解」為基礎,再由現代的明史專家加以整理解析,不但有司馬光的原文,還有明朝及現代的講解,真是過癮!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國時,劉巴(字子初)相當有名,但現在只能從少少的幾段描述來推測這個人。

 

為什麼說他有名呢?因為他輾轉在劉表、曹操、劉璋、劉備的地盤,而這些君主都算很欣賞他。並且還有諸葛亮幫他講情,甚至說:「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裴注引《零陵先賢傳》。

 

西元208年劉表病逝,曹操進攻,劉巴投靠曹操。不久赤壁之戰後曹操把他派去招降荊南三郡,但三郡被劉備拿下,劉巴就回不去了。劉巴不想投靠劉備,後來去輔佐劉璋。211年劉璋不聽劉巴的話,開門迎接劉備。214年劉備打下成都,劉巴還是只好任職於劉備麾下,220年在法正死後接任尚書令,可惜當兩年就過逝了。

 

尚書令是大官了!由《資治通鑑》記載223年劉備死前托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可知一二。

 

214-222年劉巴在劉備旗下任職,潔身自愛,當時益州有三路人馬,分別是原本劉表、劉備、劉璋的屬下。劉巴安分守己,沒有涉入權力鬥爭、不強出頭。接任尚書令,可說是劉備打的安全牌。

 

但和前任尚書令法正相比,劉巴就沒有在軍事戰略出過什麼謀劃了,後來的事蹟都是幫劉備寫寫昭告天下的文稿,未扮演太重要的角色,和諸葛亮當初的讚美,似乎不太相符?但即使如此,還是有所貢獻的了。

 

蜀漢敗在人才缺乏。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聲勢來到頂峰,但人才陸續流失,每年都在辦喪事:220法正(病)、黃忠(病)、關羽(兵)、221張飛(兵)、糜竺(病)、222馬超(病)、劉巴(病)。223年劉備暴衝殺向吳國,大敗而回,不久病死。劉禪即位尚有諸葛亮獨撐大局,之後有蔣琬、費禕、董允、姜維輔佐,直到寵信黃皓,終至滅國。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美國這個現今的世界超強,除了課本上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經濟大蕭條等歷史年代記憶,是否還想過、理解過這些事件對世界、對我們的影響?而或許進入社會後再次回顧歷史,也更能讓人有進一步的體悟。

這不只是美國的發展歷史,也是現今世界局勢的基調之一。跳脫新聞報導這種短時間距的消息餵養,而從歷史長河的匯流觀察中去思考體會,別有一種更為洞明世事的暢快。

在倒楣的美洲原住民被歐洲殖民者帶來的傳染病和欺凌虐害而人口銳減時,愈來愈多歐洲人想來這片「空白的」未開發土地展開新生活。這是悲劇也是契機,總之是發生了。西班牙人自己也在1542年寫了「西印度毀滅述略」,估計1500萬印地安人死於無辜。

其中屬於契機的關鍵點是1620年自英國出發到北美的「五月花號」,人們在船上制定了「五月花號公約」,內容是擬定法規、組織公民團體,奠定了自治政府的基礎。這是因為天啟嗎?不是的。英國在13世紀有了「大憲章」之後,向來有「王在議會、王在法下」的原則與傳統,而且五月花號是想逃離英國本土展開新生活的苦難農民與清教徒,不是之前奉命前來掠奪的殖民船,因此他們會訂出這樣一個公約,是一個創舉,但也非無跡可尋。

沒有王權的直接壓迫,英國在北美洲東岸建立的13個殖民地,其居民有著更為廣泛的政治參與機會與權利,他們仍奉英王為統治者,並追求與英國本土居民相同的權益。但1764年開始,英王一改放任政策,為了英法七年戰爭開始向北美殖民地開徵各種苛捐雜稅,1775年起殖民地開始了一連串的反抗。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法國、西班牙、荷蘭也趁機出兵幫助美國。終於1783年美英巴黎絛約時,承認了美國的獨立。

作為第一個打敗宗主國獲得獨立的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鼓舞了其他殖民地、其自由、平等的理念激勵了封建制度下被禁錮的民權發展,也間接導致了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並將這個思潮散播到了全世界。

接下來美國制定三權分立的憲法與各種法案、不斷擴充領土、大量移民湧入。但奴隸制度所造成的問題愈積愈深。北方各州以工商業為主,但以農業為主的南方各州勞動力不足,因而大行奴隸制度。新移民也多因不喜奴隸制度而往北方發展,使得北方的政治勢力愈來愈大。在各種協商與討論都無法取得共識下,南方各州在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時宣布脫離聯邦。

南北戰爭爆發,北軍獲勝。有人說是南軍開的第一槍,有人說是為了反抗北軍的逼迫而如此。這場戰爭終結了奴隸制度,但也加深了美國的區域岐異,相關的討論非常多,此戰在美國人心中影響深遠,南方人北方人的分別依然存在。戰後美國鼓勵人民向西擴展,同時修建鐵路網,這加深與加速了與原住民的衝突。

南北戰爭後改為東西戰爭?沒有人這樣歸類,因為美洲西部的原住民在槍炮彈藥下有如待宰羔羊。原住民幾乎滅亡,1890年最後一場戰爭後,殘存者被趕進保留地。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大發利市。1929年發生了全球經濟大恐慌,原因眾說紛云,但大大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的缺點。在生活成了吃、穿、住之間的掙扎時,有人轉向了馬克思主義,有人轉向了法西斯主義,總之政府的力量成了管制與平衡資本主義的重要參與者。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實施「新政」,並提出了人民應有「免於饋乏的自由」,這繼1890年美國通過反托拉斯法來追求機會平等後,又一對資本主義的修正。人們在資本主義下似乎生活得更好了。

從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經濟大恐慌,這些事不僅改變了一時一地的政經版圖,也改變了人們的想法,從而影響到日後的行為與情勢。

美國每通過一次時代的挑戰,便變得更強。

二戰後美蘇成為世界超強,在各地打了幾場代理人戰爭,進一步引起冷戰對峙。1991年蘇聯垮台後,美國繼續引領世界潮流。世界大部份地區處於和平的狀態而快速發展,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此時恐怖主義的威脅、新一波經濟衰退、以及地球環境的惡化,又成了美國與世界的新課題。

現今的世界局勢,大體上就是這樣發展而來的。歐洲和美國之所以舉足輕重,是因為能引領思潮,創立制度,帶領人類走向新的發展方向。今天我們生活在工業化/資訊化、民主思想、資本主義的政經環境裡,接下來又會有什麼挑戰、又會往什麼地方去呢?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片中延續著前幾集幾個大國興起的腳步,描寫蘇聯共產黨以新經濟政策、社會主義、計劃性經濟,帶領人類跨越資本主義、邁向新時代。

這真是大大的美化了蘇聯共黨,但不說意識型態的對立,對於重工業與軍事力量上的累積,在當時的背景下還真的非常有效。

俄國的崛起始於彼得大帝的改革。他年輕時暱名遊歷學習於英、荷、德等國,1694年即位後精勵圖治,甚至進一步遷都聖彼得堡以向先進國家學習。

1962年凱薩琳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即位,採開明專制但重視法治。這兩位帝俄史上唯二的大帝,都讓當時的俄羅斯稱雄一時。

1917年,列寧發動〸月革命取得勝利,打算以馬克思的思想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他推動新經濟政策,在共產主義的架構下引入西方資本與技術,並採取部份市場化措施。但史達林繼任後,採用保守高壓的方針,將蘇俄帶入了對內高壓、對外擴張,工業與軍事快速發展的時代。

史達林的方法,讓蘇俄在1940年代的工業產值,快速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二戰時打敗德國,更讓蘇俄的國際地位邁向了頂峰、在鄰近諸國中予取予求。但同時以希望人民過得更好為發展基礎的共產主義,其中平等、法治、團結的精神,已變質為剝削、鬥爭、清算的藉口,內部的產生的矛盾,終於分解了這個大「帝國」。

1990年蘇聯解體,開始邁向民主政治及往資本主義的方向調整。這場關於人類生活制度的昂貴實驗,在俄國似乎是告一段落了。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以來,日本都向中國學習,直到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率領船隊威逼日本開國通商。此時離鴉片戰爭結束約〸餘年,日本親眼見視到西方文明的強大。

日本沒有像清朝那樣自我中心,於是馬上換「老師」,開始向西方學習。明治天皇即位後更是積極,1871年大手筆派岩倉使節團百餘人出洋訪問近兩年,回來後好幾位都成了種子幹部,其中有位大久保利通自栩為東方的俾斯麥、也帶領日本快速的成為工商大國。

大久保利通後來被暗殺。追求西化的同時,社會產生了重大變化,有得利者,也有被迫淪落者,更有支持與背棄傳統文化兩方面的角力,社會愈來愈不安。也果真和俾斯麥情況一樣,其繼任者開始將這些不安因子組成武力、用於對外擴張。

就像吸毒一樣,日本對外爭戰所獲得的利益愈多,於是愈玩愈大。最後原子彈落了下來,似乎明治維新以來的一切都回到了原點。

然而日本雖然失去了物質與硬體建設,戰後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反而讓日本人更能專心發展,憑著以前累積的經驗與基礎,日本很快又發展成經濟大國。

評論家常說日本沒有自己的核心,所有的一切都是學來的。日本人也常反省自己、批評自己,但仍不能抹滅他們傑出的成就。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直到1871年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國,所謂的德意志只是幾個鬆散且彼此獨立的邦聯。能夠統一,有部份還得歸功於拿破崙橫掃歐洲,把當地原本各據一方的貴族打得七零八落的,並讓人民有了追求統一的心願。

拿破崙失敗後,戰勝國英、法、俄仍然不希望統一的德國出現。德意志民族幾次想經由和平的方式組成議會、進而統一國家都失敗了。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重用俾斯麥,在軍事和外交上取得一連串的成功,終於成功統一了德國。

德國作為工業革命的後進者,卻可以在短時間迎頭趕上、並且超前,俾斯麥同樣功不可沒。德國很早就開始小學的義務教育,上學免費,小朋友沒來上課則要對父母罰款。俾斯麥還創立大學,獎勵學術發展,從教育開始厚植民力。

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下野。威廉二世一改俾斯麥的外交政策,積極對外用兵。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戰敗後,反而又導致希特勒的崛起,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每次,不管被打得多慘,德國都快速復甦。現在德國又再度回到世界強國之列,但對於引發世界大戰的過錯,德國人深自反省,態度和國力一樣讓人佩服。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43年路易〸四即位,在位的72年間帶領法國走向專制王權的極盛時期。他下令建築凡爾賽宮,並且提倡藝術和科學。期間法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歐洲各國的中心,法語可說是當時的國際語言,各國間的外交文書都以法文書寫,文化、藝術也莫不以法國馬首是瞻。

但路易〸四死後不過七〸餘年,1789年發生了法國大革命,甚至將國王路易〸六送上了斷頭台。同時間,路易〸四大約是清朝康熙的時期,路易〸六大約是乾隆的時期。是什麼原因,同樣的專制王權極盛期之後,會有如此不同的結局?

一是從英國大憲章開始,加上盧梭等人主張平等、人權的啟蒙概念漸漸普及,以及正逢天災歉收及政府加稅、階級制度的沉疴,法國人決定推翻專制王權。

法國從此走向民主了嗎?不,還沒有。新成立的所謂「議會」內部互相傾軋鬥爭,在外又與鄰國互相爭戰,人民極度渴望能平定內外、帶領法國重回光榮的英雄。

1799年,拿破崙乘勢而起取得政權,下令建造凱旋門、以及編撰影響深遠的拿破崙法典,同時軍威橫掃歐洲大陸,將法國又一次帶上頂峰。

這一段歷史的影響不僅是在於法國本土,而是世界性的。隨著拿破崙的征戰摧毀了原來各國的貴族統治階層,也把基於自由、平等、博愛的拿破崙法典擴及四方,成為各國民主主義及民族國家理念的種子。

二戰後戴高樂帶領法國復甦,在英美兩國的協助下,法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過去的堅實基礎、優良的自然條件、以及得宜的發展策略之上,法國迅速回復到強國的行列之中。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國崛起

1688光榮革命之後,英國政治環境穩定,人民信賴政府。同時,繁榮的海外貿易,讓歐洲各國生產的商品供不應求,首先在紡織業可以見到,家庭式的手工生產已經被改良為工廠式、採用風力或水力作為動力的機器式生產。

而約莫同時,1687年牛頓發表了萬有引力及三大運動定理,從前由經驗所累積而來的技術,開始成為了可以一體適用的:科學。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格外渴求新動力的出現。這時國力強大又穩定的英國,吸引了來自各國的人才,同時英國甚至還有現代普遍採行的專利法來保護發明。1763年,瓦特改良的蒸氣機實用性大為增加,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時勢造英雄,當時的社會有了明確的需求、有了良好的環境,終於在英國、在瓦特的手中得到了突破。同時代的中國正是清朝康乾盛世(1681-1796),或因自滿鎖國或因時運,但就是錯過了這個重大的科技進展且對其一無所知。

1840年,鴉片戰爭,為中國揭開的則是一連串不平等條約的序幕。但清朝不為所動,直到1898年光緒帝時才著手百日維新,卻還是失敗告終。如果改革沒辦法由上而下,歷史就只好選擇由下而上的革命了。而從那時起再到鄧小平改革開放的1978年,又是多少代人的苦難呀…


1215大憲章
1564-1616莎士比亞
1687牛頓
1764/1782瓦特
1776亞當.斯密
1859達爾文

以上都是英國劃時代的成就與人物。其中,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社會帶來了一種新的經濟秩序、帶來思想上的變革,其影響依然主宰了今天的世界。

1819-1901維多利亞女王的時代,英國盛極一時,在各方面幾乎都是世界第一強國,並且引領著世界的發展。然而資本主義的缺陷、以及廣大殖民地風起雲湧的民族運動,終於還是帶動著歷史的巨輪、將光榮傳給了下一個國家。

如果歷史課本也這麼好看、這麼生動的話,那該有多好,哈~
我自己覺得,看了這個影片後,才更深入了瞭解英國在近代史上那舉足輕重的地位呢!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世紀,伊莉莎白一世有效的統治英國後也想發展海上貿易。但當時第一強國西班牙可不是好惹的。於是伊莉莎白一世鼓勵海盜,但出事時撇得一乾二淨。

1580年,大海盜德雷克領著船隊繞地球一圈,在海外搶了西班牙不少東西凱旋歸來,女王分到的紅利幾乎等於政府一年支出。德雷克受封為騎士。

有了財富以及政府的支持,英國人更渴望向遠洋發展。但西班牙愈來愈不爽,1588年派出了無敵艦隊想教訓英國。哇塞!無敵艦隊竟然被靈活的英國雜牌軍幹掉了,就好像之後清朝北洋海軍被日本擊敗一樣,歷史開始扭轉了過來,老大換人當。

但英國的崛起不僅僅是這麼簡單。早在13世紀初,惡搞的約翰王被貴族們兵臨城下,因而協議簽署了「大憲章」。這個利用法規來限制王權的創舉,形成了英國重視法治與契約的傳統,國王也不再是至高無上的權利。議會政治與開明專制的結合,避免了國王的濫權,卻又能收到凝聚全國力量的效果。伊莉莎白一世由此帶領英國逐漸邁向富強。

王在議會、王在法下。這兩個原則深植人心。但女王之後的第二位國王查理一世解散議會,因此在1642年發生了革命,甚至把國王送上了斷頭台。但此後仍然出現了獨裁者。於是1688年的光榮革命,首次由議會決定誰來當國王,確立了議會高於王權的傳統。然後再由國王任命首相來統治國家,形成以法治國的君主立憲制。

從1588年打敗西班牙,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英國在內部制度與外部擴張,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良好的環境下,各行各業開始迅速發展,甚至也利用戰爭迫使荷蘭接受「航海法」:凡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使用英國的船隻、或是輸出國的船隻。於是繼西班牙、萄葡牙之後,荷蘭也慢慢沒戲唱了。

如果是西、萄二國的武器是軍事、荷蘭的武器是軍事和商業,那英國的武器就是軍事、商業、加上法制。

就像電腦遊戲世紀帝國的文明階段設計,英國領先全球率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1688年起兩個世紀,獨領風騷。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課本提都沒有提,荷蘭是這麼有意思的國家。

荷蘭的起源是沿海捕鯡魚的漁村,但魚抓得差不多後,就開始做起了貿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向外殖民時,荷蘭人靠著幫這兩個國家在歐洲以海運來往銷售貨品而致富。荷蘭的船隊非常的龐大,做生意好不開心。

荷蘭由幾個漁村轉型為澈澈底底的商業城市,而城市會由商人統治,是因為住在城裡的商人不喜歡貴族亂收稅,因而出錢向原本統治的貴族買下自治權。(貴族竟然答應了…)

後來,歐陸君主們大打出手時,西班牙透過聯姻取得荷蘭的統治權,荷蘭人順從的接受一切安排。但當西班牙國王要向他們收稅時,荷蘭人怒了!革命了!

荷蘭各城組成聯盟反抗西班牙,1581年荷蘭人打敗西班牙,取回統治權。此時他們又做了有趣的決定:把國家委託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於是英國就派兵來保護荷蘭,還有收保護費!後來他們發現英國收的錢比西班牙還多哩!有沒有搞錯?後來不知道這事怎麼結束的~

和西班牙鬧翻後,西班牙不准荷蘭商船靠岸了。荷蘭人決定自己向遠洋拓展。這時他們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像現在的股票一樣,全國人都出錢買了股份!還成立了銀行和證券交易所,觀念非常先進,成效也非常好!

東印度公司每年派出許多船隊,甚至比西班牙和萄蔔牙加起來還多!1624年,荷蘭人開始在台灣殖民到1662年,做為和日本的主要貿易據點。其他還有印尼、紐西蘭、現在的美國紐約市還有從萄葡牙手中搶過來的南非好望角、巴西,也都成為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

當時荷蘭人非常重視商業利益,和清朝跪拜也沒關係,統治下的台灣殖民地和日本吵架時,引渡荷籍長官給日本處理也沒關係。

但不可諱言的,荷蘭人民的生活一直非常的富庶,這個商業帝國是不是很有意思?

1688年,反而是英國議會邀請荷蘭人派兵去保護英國人的宗教和財產自由~有趣的是,英國也開始愈來愈強大了。

Br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