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地中海曾出現羅馬帝國這樣的大國,但再也難以重現。帶你看從羅馬帝國的興衰、到近代歐洲與近東秩序的奠定。
一、羅馬帝國早期:地中海是「羅馬之湖」
全盛時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2世紀)
羅馬帝國已徹底打敗腓尼基人、並征服希臘化的三個王國(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控制整個地中海沿岸,港口發達、商船與軍艦網絡完善,海上交通比陸路更快、更安全。
透過這條海上命脈,羅馬從非洲輸入糧食、從東方輸入奢侈品,首都的糧食、軍隊補給與貿易運作皆倚賴地中海航運。
二、君士坦丁大帝與帝國東遷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贏得內戰後,出於戰略(對抗波斯帝國)、政治(擺脫元老院勢力)、宗教(第一位支持基督教的羅馬皇帝)、經濟考量(貿易、稅收)
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至拜占庭,並將其命名為君士坦丁堡。
三、羅馬帝國的分裂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大帝臨終前已安排好,以希臘語-拉丁語文化分界線,將帝國分別交給兩個兒子。
這是出於帝國太大,東西部的文化認同與治理風格不同、經濟實力失衡、面臨的軍事與安全壓力不同等考量。
這也幾乎是後來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分界線。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影響了東西方教會神學思想、禮儀習慣和組織結構的發展,並在政治因素和神學爭議的共同作用下,最終導致了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分裂。
四、西羅馬帝國的衰落與滅亡
西羅馬帝國面對日耳曼民族的遷徙與入侵,逐漸喪失對領地的控制。
公元429年,日耳曼部族的汪達爾人,從西班牙橫渡直布羅陀,奪取北非各省,建立汪達爾王國,使西羅馬帝國失去糧食、稅收、兵源、海權,元氣大傷。
公元476年,日耳曼將領奧多亞塞廢黜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
這裡提一下高盧等地脫離羅馬帝國的發展,
公元486年,法蘭克人領袖克洛維一世征服了羅馬帝國在高盧的殘餘勢力,建立法蘭克王國。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接受教宗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象徵西羅馬帝國精神的延續。
公元843年,分裂為西法蘭克王國(今法國)、東法蘭克王國(今德國)、中法蘭克王國(870年被前2者瓜分,含今義大利、低地國),彊域廣大。雖然宗教(天主教)統一,但語言、風俗、部族意識強烈,實際上常各自為政。
五、東法蘭克王國與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的奧托一世獲教宗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誕生。
公元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從宗教衝突轉變為更明顯的政治權力鬥爭,這場毀滅性的戰爭進一步削弱了帝國的統治,確立了各邦國在內政和外交上的主權,使得皇帝的權威更加空虛。
其中1640年-1688年在位的普魯士公爵腓特烈·威廉,將普魯士打造為軍事強國,
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標誌著德國真正開始崛起為歐洲的強大力量。
六、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家族值得一說。
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當選神聖羅馬皇帝,後來查理五世(1519–1556)更同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王國(掌控西班牙、義大利南部、荷蘭、拉丁美洲殖民地、菲律賓等),是當時的日不落帝國。
1806年,在拿破崙壓力下,法蘭茲二世放棄神聖羅馬皇帝的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國的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1918年,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解體,哈布斯堡王朝終結。
從家族的崛起(約11世紀)到奧匈帝國的解體(1918年),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歷史上活躍了超過800年的時間。若單純以王朝的統治時期來算,也超過了500年。
七、西法蘭克王國與法國崛起
公元987年,法蘭西公爵雨果·卡佩被貴族推舉為國王,歷史學家視之為法蘭西王國的開端。
公元1180-1223年,腓力二世的統治是法國真正開始崛起為歐洲強國的關鍵時期。
公元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末期,法國最終擊退了英格蘭的入侵,王權得到加強,並開始走向統一和強大。
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1792年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進入第一共和及拿破崙的第一帝國時代。
1814年,法蘭西王國復辟直至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第二共和,法蘭西的王政時代才宣告結束。
八、伊比利半島與西班牙的誕生
公元415年,西哥特人應西羅馬帝國的要求前往伊比利亞半島,打擊在此作亂的其他蠻族,在西羅馬帝國衰落後建立了西哥特王國。
公元711年,來自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安達盧斯。
在北部的一些基督教王國持續抵抗下,展開了漫長的「收復失地運動」(Reconquista),最終在1492年,卡斯提爾和阿拉貢聯合王國攻克格拉納達,結束了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並被視為西班牙建國的開始。同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
九、查士丁尼一世與東羅馬帝國的短暫復興
查士丁尼大帝(公元527-565年)想恢復羅馬帝國昔日疆域,但代價高昂、資源枯竭。
公元534年,查士丁尼一世打敗汪達爾王國,重新控制北非。
公元554年,擊敗東哥特人,收復義大利(包含羅馬),但花了近20年,而且戰線太長,短期收復、長期守不住。
此時東方的波斯帝國仍持續威脅邊境,且阿拉伯帝國接著崛起,查士丁尼的繼承者無同等雄心與資源,逐漸放棄西方戰線。
義大利的部分:
公元568年義大利北部被倫巴底人攻陷,教宗積極組織羅馬人民抵抗倫巴底人的入侵,並尋求外部勢力的援助。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贈送土地給教宗,被視為是教宗國的開始。
962年中、北部名義上處於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但地方貴族和城市逐漸發展出自治權力,並在貿易中成為強大的城邦(佛羅倫斯、米蘭、威尼斯、熱那亞、比薩、阿馬爾菲),
最終19世紀義大利才再次統一。
北非的部分:
公元639~69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東羅馬帝國在北非的所有據點,並於711年入侵伊比利半島。
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將帝國的中心從大馬士革遷至新建的巴格達,對北非的控制力減弱。王朝後期,北非各地方總督開始實質上獨立統治其管轄區域,陸續脫離阿拔斯王朝自立。
從16世紀開始,鄂圖曼帝國逐漸控制了北非的部分地區,包括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
在19世紀和20世紀,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先後入侵並殖民了北非,結束了鄂圖曼帝國在該地區的統治。
十、東羅馬帝國的衰亡
查士丁尼大帝時期,內部的瘟疫與外部的戰爭使帝國逐漸衰弱。
東羅馬帝國與波斯薩珊王朝的長期戰爭,極大地削弱了雙方。
7世紀,新興的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奪取了東羅馬帝國富饒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對帝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造成沉重打擊。
8-9世紀,伊蘇里亞王朝成功地抵禦了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多次圍攻,保住了帝國的核心領土。
10-11世紀,馬其頓王朝被認為是東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收復了失陷的領土,包括巴爾幹半島、安納托利亞東部和部分敘利亞。
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君士坦丁堡,建立了短暫的拉丁帝國。
公元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隨著東羅馬帝國的衰落,許多學者攜帶大量的古希臘羅馬文獻逃往義大利各城邦,為西歐帶來了珍貴的古典文化遺產,擴大了對古典學術的研究、以及14到16世紀間的文藝復興。
並且,因失去了君士坦丁堡,其他歐洲國家想尋找新航道直接與東方(印度、中國)貿易,成了15至17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起因之一,葡萄牙人1488年繞過非洲好望角、1498年繞過非洲至印度、1500年發現巴西。西班牙人1492年發現美洲、1519-1522全球環航、1521攻陷菲律賓。
在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抵抗波斯、阿拉伯、鄂圖曼土耳其,最終於1453年滅亡的近千年時間裡,
現今英、法、西、德、義等國的土地上都已各自出現了強大的勢力,阻擋了鄂圖曼土耳其往西擴張,止步於巴爾幹半島。
但鄂圖曼土耳其未採取強制改信伊斯蘭教的政策,故伊斯蘭化的程度在巴爾幹不同地區差異很大。
十一、鄂圖曼土耳其帝國_13世紀
13世紀末,鄂圖曼土耳其於在小亞細亞崛起,1453年消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
16世紀,蘇萊曼大帝時,日趨鼎盛,其領土橫跨歐亞非三洲。
16世紀到19世紀,與波斯王朝之間爆發了連綿不斷的戰爭,兩個帝國都渴望成為伊斯蘭世界的領導者,巴格達多次易手。
公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鄂圖曼帝國幾乎被瓜分。
公元1923年凱末爾推翻蘇丹的統治,建立土耳其共和國
十二、阿拉伯帝國_7世紀
7世紀初,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傳播伊斯蘭教。
公元632-661年,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長期戰爭削弱了自身,四大哈里發領導穆斯林進行了驚人的軍事擴張
公元661-約945年,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發展與鼎盛,隨後中央權力逐漸衰弱,各地的埃米爾(統治者)和蘇丹(君主)建立了自己的獨立政權
1258年,蒙古鐵騎攻陷巴格達,阿拔斯王朝終結。
此後阿拉伯世界在政治上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和重組,除了波斯王朝和鄂圖曼帝國,還有許多其他的伊斯蘭帝國和王朝在不同地區崛起,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和勢力。
十三、波斯_前6世紀
特別提一下波斯,
公元前550年左右,居魯士大帝被視為波斯帝國的奠基人,推翻了米底王國的統治,統一了波斯部落,並開始對周邊地區進行征服。
公元前499-前449年,希波戰爭,希臘城邦阻止了波斯帝國向西擴張。
此後在羅馬帝國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裡,東方主要對手是波斯帝國不同的王朝,例如安息帝國(約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和薩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
公元前53年,卡萊戰役,安息擊敗了羅馬軍隊,阻止了羅馬向東的擴張。
633年至651年,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征服了薩珊波斯帝國。
阿拉伯語成為官方語言,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了原有的瑣羅亞斯德教。但波斯文化並未完全消失,反而在伊斯蘭文明的框架下繼續發展
9世紀至13世紀, 隨著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波斯各地湧現出許多本土王朝,他們在名義上承認哈里發的宗主權,但實際上擁有高度的自治權。波斯語重新成為重要的文學和行政語言,取代了阿拉伯語在許多領域的地位
13世紀蒙古西征,滅亡花剌子模王朝,之後建立了伊兒汗國(1256年-1335年),蒙古統治者逐漸接受伊斯蘭教和波斯文化,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恢復。
而後出現了強大而短暫帖木兒帝國(1370年-1507年),帖木兒及其後裔同樣重視波斯文化,撒馬爾罕和赫拉特成為重要的文化中心。
16世紀,薩非王朝(公元1501年-1736年)結束波斯地區長期的分裂局面,並將什葉派伊斯蘭教確立為國教,與崛起於西方的鄂圖曼帝國展開長期的競爭,僅管對手是蘇萊曼大帝,波斯仍未被徹底征服。
公元1722年,薩非王朝已逐漸衰敗,來自東部的阿富汗人甚至攻佔了首都伊斯法罕。後續波斯又出現了數個王朝。
波斯在歷史上展現了強大的韌性,儘管經歷了羅馬帝國的長期對峙、阿拉伯帝國的征服和鄂圖曼帝國的爭霸,但其核心領土和文化認同一直得以延續,並最終以獨立的政治實體存在至今(現代伊朗)
十四、英國_16世紀
1066年諾曼征服,可以視為英國開始形成一個更統一和強大國家的重要開端。
1455-1487年,剛打完百年戰爭,英國就因王位繼承權的爭議,爆發了內戰「玫瑰戰爭」,都鐸王朝成立。
1558-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被視為英格蘭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是英國真正開始崛起為世界強國的關鍵時期。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了海外探索和殖民活動
18世紀是英國成為全球霸權的關鍵時期,其海上力量和工業實力無與倫比。1776年瓦特製造出第一台實用蒸汽機。
十五、俄國_18世紀
在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下,莫斯科公國逐漸崛起,並在伊凡大帝(1462-1505 年在位)的領導下擺脫了蒙古的控制。
彼得大帝 (1682-1725 年)的統治是俄羅斯走向強國的關鍵轉捩點。 他進行了全面的西化改革。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擴張與發展 (1762-1796 年)進一步鞏固了俄羅斯作為歐洲強國的地位。
十六、基督宗教
從西羅馬帝國開始,教宗制度也逐漸發展成熟: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宗教合法化,當時教宗(Pope)是對主教的尊稱,未專屬於羅馬主教。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451年,羅馬主教良一世,積極主張羅馬主教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傳說聖彼得在此殉道),故在教會中有普世權威,被稱為教宗制度的奠基人。此時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和東羅馬帝國統治者,雖然尊重羅馬教會的地位,但並未完全接受羅馬主教對整個教會的管轄權。他們強調君士坦丁堡作為新羅馬的地位,並致力於提升東方教會的自主性,這也為後來的東西教會分裂埋下了伏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崩解之時,人民轉向教會尋求穩定,也是文化和教育的中心。東哥特王國統治 (493年-553年)時期,對教宗採取相對寬容和尊重的態度,教會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管理城市、提供社會服務和救濟貧困的職責。羅馬教會和教宗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漸上升。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公元1000年左右,為中世紀早期,文藝復興時被認為是黑暗時代。
公元49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了尼西亞基督教,接受了羅馬教會的信仰。其對羅馬教會的支持至關重要。在日耳曼化的歐洲,教宗扮演整合君主、修道院與地方主教的重要角色。
公元568年,收復羅馬的查士丁尼大帝去世後不久,倫巴底人入侵義大利北部,並不斷向南擴張,對羅馬構成嚴重的威脅。雖然名義上羅馬仍在東羅馬帝國統治之下,但實際上教宗不僅是宗教領袖,也開始在城市的管理、防禦以及與倫巴底人的交涉中扮演重要角色。
6世紀末至7世紀初,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在與日耳曼各王國的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派遣傳教士向尚未皈依的日耳曼部落傳播尼西亞基督教,在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傾向於接受羅馬教會的領導。
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三世擊敗倫巴底人後,將義大利中部的一些土地贈予教宗,被視為是教宗國的開始,教宗開始擁有世俗統治權。
公元800年,教宗利奧三世為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進一步提升了教宗的地位和羅馬的象徵意義。
公元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正教會拒絕承認羅馬教宗為領袖,但在西歐,所有主教都需向羅馬效忠。東正教實行自主教會制,各地方教會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獨立自主,由各自的牧首或都主教領導。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牧首)享有榮譽上的首要地位,但沒有對其他自主教會的直接管轄權。
11世紀,教宗格里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之間爆發了關於主教任命權的鬥爭。最終教宗取得勝利,確立了教會在任命神職人員方面的獨立性,也間接削弱了國王的權力。
12-13世紀,尤其是在教宗英諾森三世時期,教宗的權力達到頂峰。英諾森三世成功干預各國事務,廢黜反對他的君主,並迫使國王屈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各國的君主權力逐漸加強,建立官僚體系和軍隊,試圖將教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1378-1417年,西方教會大分裂,出現位在法國和義大利兩個教廷,使得教宗的權威大打折扣。
16世紀,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的宗教改革挑戰了教宗的權威,主張「唯獨聖經」,並導致了新教的興起,極大地削弱了天主教在歐洲的影響力。